为什么中国人生活压力大?

问为什么之前,按照惯例首先要问一问是不是。那么中国人的生活压力是不是很大呢?从个人的切身感受来看,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生活压力大,尤其是一些背有房贷的人。

在生活压力大不大这一点上,很多人可能会存在误解,认为现在生活已经很好了,大家不应该再抱怨生活压力大。事实上,生活水平高有一套活法,生活水平低也有一套活法,只要能生存下去就行,而生活好不好,生活水平高不高,和生活压力大不大完全是两回事,没有必然关系。生活压力大不大,最主要还是看竞争大不大,如果竞争很大,那么不管生活水平高还是低,生活压力都会很大。

人类面临的竞争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和自然因素有关的,一方面是和社会因素有关的。从矛盾的角度出发,也可以说分别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类内部矛盾。把整个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前者就是外部矛盾,后者就是内部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很好理解,主要就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比如说台风、地震、旱灾、洪涝灾害等等自然灾害,这些都会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人类也是大自然中的物种之一,是生物链中的一环,和其他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好在人类是高等动物,所以面对其他物种有绝对优势,不过在面对一些具有传染性的致病微生物时,人类也是比较脆弱的,如果免疫系统破防,就会生病甚至失去生命。另外,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人类个体在面对其他物种个体,可能就没有优势了。

人类虽然已经站在了生物链的顶端,但还是要和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这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小的压力。好在人类具有高等智慧,所以基本上也能应对各种来自于自然界的挑战,虽然也会遭受一些损失,但整个人类受到的影响并不那么大。当然,人类毕竟也是生物,一旦自然界发生重大变化,人类还是有可能和其他生物一样,遭遇灭顶之灾。只是和其他生物相比,人类由于掌握了科技的力量,所以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更大,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比较渺小的。

人与自然的矛盾主要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应对的,而人类内部矛盾主要就是国家、民族和个人需要应对的。人类内部矛盾又可以根据阶级因素分成两大类,也就是人民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前者是非对抗性的,是可以用民主的方法来处理的,而后者是对抗性的,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

在任何时候,大家都既要面对人与自然的矛盾,又要面对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阶段,比如说古代社会,这两大矛盾都比较突出,所以人民的生活是非常悲惨的,充满各种天灾人祸,连基本的生存都很难得到保证。

而在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高的阶段,比如说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没有那么突出了,但是阶级矛盾却很依旧很突出,而且由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淡化了,阶级矛盾就更加凸显了。由于阶级矛盾的存在,即使生活水平已经比较高了,大家依旧会觉得生活压力很大。

中国人当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了,大家现在之所以还觉得生活压力大,问题就出在阶级矛盾上。对于中国人来说,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就是三座大山,一座是帝国主义,一座是封建主义,一座是官僚资本主义。虽然共产党和毛主席已经带领人民推翻了这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受到生产力的限制,这三座大山最终还是死灰复燃,东山再起了,再一次压在了人民的头上。中国人头上压了三座大山,生活压力能不大吗?

三座大山之所以再一次出现,主要还是因为帝国主义势力太强大,中国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向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妥协,加入他们主导的世界体系。在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中,中国是处于被剥削的位置的,因为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太低,不能生产高端工业品,只能生产没有多少利润的低端工业品,挣一些血汗钱。而且我们不仅挣不了多少钱,还不得不花大价钱去买他们的高端工业品,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我们要生产八亿件衣服,才能换回他们一架飞机,这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剥削的过程。我们的劳动成果大部分都被帝国主义国家窃取了,我们当然就会觉得生活压力大了,就好比有人一直在吸你的血,然后你就得了贫血症。

当然,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建立了科技优势,成为了发达国家,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们的起家是充满罪恶的,他们的手是不干净的,沾满了中国人和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血与泪,他们把中国和其他殖民地当作原材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来来回回地剥削我们,才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所以才能成为发达国家,这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来到世界,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且他们还想要一直剥削我们,吸我们的血,不让我们产业升级,发展科技,其心可诛。

西方国家剥削了我们之后,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给他们的选民,提供较好的社会福利,以换取他们的选票,所以西方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比我们更好,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制度有优势,他们的生活水平好,正是建立在我们生活水平不好的基础之上,所以他们是见不得我们好的。要是我们的日子好了,摆脱了他们的剥削,他们的日子就不会好过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现在形势一片大好,西方国家就气急败坏了,他们的一些人民也被蒙骗了,以为生活水平下降是中国人造成的,跟着一起反华,实际上他们是被自己国内的资本家剥削了。只有打倒了这些帝国主义和资本家,他们的人民才有可能醒悟。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一直在剥削我们,国内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也都跟着卷土重来,再一次骑在了人民的头上,趴在人民身上吸血,在人民身上当蛀虫,还要作威作福,说这是人民的福报。

人民最痛恨的高房价,就是三座大山压下来的结果。高房价之所以会出现,最主要还是因为中国人口多,人民的住房需求能支撑得起,否则高房价早就崩了。高房价也是国家的无奈之举,一方面是因为要和美国合作,必须要做出一些牺牲,帮他们解决金融危机,承接他们传递下来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要和美国对抗,国家只能与民争利,通过高房价把大家的财富集中起来搞发展,搞国防建设,如果国家没钱没实力的话,肯定是要被美国欺负的,最后吃亏的还是全体中国人民。当然,也有一些走资派和资本家在从中渔利,推动了高房价。

所以,高房价以及其他一些导致中国人生活压力大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三座大山带来的。生活压力之所以大,无非就是因为被别人剥削了,否则以我们的劳动能力,我们完全可以让自己过上轻松的美好生活。

我们要做的就是团结一致,在党的领导下,再次推翻三座大山,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这座压迫全世界人民的大山,解放全人类。马克思曾经说过,共产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中国要实现共产主义,前提就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都实现共产主义,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不彻底推翻所有资产阶级反动派,他们就会卷土重来,骑在人民头上,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必须要指出的是,对待美国,要把他们的资本家和人民区分来看,资本家是有罪的,人民是无罪的,所以不要对美国人民有敌意,他们应该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我们应该通过统战的方法把他们团结过来。而且等真的实现共产主义了,国家这种制度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到时候也不分什么中国美国了,大家都是一样的人民。

2021年6月5日

让不生孩子的人过得很惨,才能让人主动生孩子

正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的再生产也逃不出这两点。人们以前疯狂生孩子,现在都不愿意生孩子,本质上都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生育政策问题。如果大家生育意愿很强烈,即使只准生一胎,大家想尽一切办法都会多生一些,而如果大家不愿意生,即使允许生十个八个,也没谁愿意生。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和生育政策有关的问题,不是改变生育政策就能彻底解决的。

要想真正让大家多生孩子,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像以前一样,让不生孩子的人过得很惨,这样大家肯定都会抢着生孩子了。以前的人之所以主动抢着生孩子,就是因为不生孩子会过得很凄惨,尤其是没有儿子会很惨,所以中国人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观念才会那么浓。而且以前生孩子的主动权不在女性身上,女性只是生育工具,她们是没有资格拒绝生育的,而现在女性可以堂堂正正地拒绝生育,这是她们的合法权利。

然而,让不生孩子的人过得很惨恰恰是和我们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的,也是不得人心的。我们现在的发展就是为了每个人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能得到更大的自由,而不是继续被家庭和婚姻所束缚,男人成为生产工具,女人成为生育工具,不仅自己让高高在上的特权阶级和资本家剥削,还要生孩子给他们世世代代剥削。

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生育率走低,大家都不愿生孩子了才是历史潮流,是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也不是说大家以后都不再生孩子了,人类要可持续发展,还是要有新生人口来接班才行,除非某一天人类实现了意识永生,可以按期更换人造躯体,那就不需要新生人口了,否则生孩子还是很必要的,因为文明需要有人继承。但是必须要明白,为继承文明而生孩子和为剥削而生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们也不想一出生就被作为被剥削的对象,所以这样的孩子少出生一些也是好事,人类也能少做一些孽。

人类社会之所以仍然如此依赖人口,就是因为还没有走出剥削的怪圈。不靠剥削,以人类目前的生产力,是不足以维持发展的。中国改革开始4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如此,要不是有十几亿人口可以提供剩余价值以供剥削,中国是很难取得目前的经济成就的。而现在大家不愿生孩子了,可供剥削的剩余价值就越来越少了,经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国家就着急了。

要彻底解决人类社会剥削的问题,只有提高生产力一条路可以走,而提高生产力主要就是发展科技。如果有一天生产力发达到足以消灭剥削的程度,也就是进入共产社会了,那么生孩子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了,到时候人们按需分配,再也不会为了剥削而生孩子,而是为了文明的继承而生孩子。甚至生孩子也不需要人类自己参与了,女性不用再经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苦,直接用科技手段就能完成,人类只需要提供生殖细胞就行了。人的再生产也会按需进行,未来需要多少人,就按计划生产多少人口,到时候也不需要父母这一角色了,所有孩子统一抚养,享受同样的资源,可以进行充分公平的竞争,这样出生的不平等也不存在了。这才是人间正道。

孩子选择自杀,父母最需要反思

由于网络的普及,大家现在经常会了解到一些青少年学生自杀的事件,很多人都感叹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脆弱,动不动就选择自杀,丝毫不考虑父母的感受。虽然孩子自杀,父母看起来是最大的受害者,但是孩子选择自杀,父母其实才是最需要反思的,而且父母实际上并不是最大的受害者,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他们的生命都没有了。

每当有人轻生时,一些旁人总是会说:“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还怕活着呢?”这个逻辑其实是不成立的,死并不一定就比活着更可怕,有时候死其实是更轻松的,因为死了就一了百了,就彻底解脱了,而活着却有可能非常痛苦,所以才有生不如死的说法。

每个人都是天然具有求生欲的,这是人的本能。那么试想一下,一个人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才会义无反顾地自寻死路呢?如果真的能活下去的话,谁又会选择自杀呢?一些人之所以选择自杀,无非就是因为有时候活着比死更可怕,这才是事实和真相。

自杀这种行为是违背求生本能的,所以绝大多数动物都是不会自杀的,但是一些具有高等智慧的动物,尤其是像人这样的高等动物,因为具备思维能力,所以就存在违背求生本能,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可能性和能力。

绝大多数不具有高等智慧的动物都没有自杀的能力,不管它们的处境多么艰难,它们的求生本能都会让它们继续活下去,直到死亡。如果动物有自杀的能力的话,那么一些被人类奴役的动物恐怕都会选择自杀了,因为活着确实比死更可怕。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自杀的能力,只会在求生本能的控制下一直活下去,所以人类才能一直奴役它们,直到它们失去利用价值。

而具有高等智慧的动物,尤其是人类,就具有自杀的能力,这也是他们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终极体现。有时候,活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活着也有可能充满痛苦和绝望,如果看不到任何希望的话,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某些人来说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正常人当然不会选择自杀,只要还能活下去,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活着,而且寻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死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在有感知的情况下,死亡往往也不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能速死的话,可能还好一点,反正没什么感觉,但是如果一直死不了的话,那就非常难受了,所以很多尝试过自杀最终又没能自杀成功的人,就可能出于对死亡过程的恐惧而放弃自杀。当然,如果一心求死的话,再痛苦也是挡不住的。

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主观上认为活着比死更可怕,更痛苦,更难受。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为什么活着就比死还更可怕呢?

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除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人类还有更高级的需求,包括情感,自尊,还有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如果这些高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即使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也不会活得很开心。很多老一辈的人,由于从小生活条件艰苦,所以总是认为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应该满足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不仅限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果别人的高级需求的都能得到满足,而自己的高级需求却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心理上肯定要失衡,会活得很痛苦,甚至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直至走上绝路。

现在很多青少年学生之所以会选择自杀,就是因为他们的一些高级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就觉得活着比死还可怕,然后就选择了自杀。而他们的一些高级需求之所以得不到满足,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父母或者说监护人。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然而现实中,很多青少年学生都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他们一出生就被父母寄予厚望,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把自己一生都押在了他们身上,这毫无疑问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开始走向独立的时期,这个时期很多青少年学生都会有一些叛逆的举动,想要摆脱父母长辈的控制和束缚,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是父母长辈并不愿意放手,一方面是因为担心孩子还不够成熟,不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孩子失去控制,不再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绝大多数父母都认为孩子这些寻求独立的举动是叛逆的表现,要刻意打压他们的独立性。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父母要想从孩子那里得到回报,就必须要想办法控制住孩子,让孩子听话,而孩子自然是不愿意事事都听父母的安排,但是因为在经济上依赖于父母,所以孩子往往也不得不屈服于父母。

大多数孩子和父母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矛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是有一部分父母给了孩子太多压力,让孩子完全失去了自我,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和希望,生活得很痛苦,这些孩子也无法反抗,因为他们必须要依赖父母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压力超过忍耐限度之后,这些孩子就有可能产生轻生的想法,并且有相应的举动。

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从小的生存需求也是父母来满足的,如果没有父母照顾的话,一个人从小长大是很艰难的。在正常情况下,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后盾,是孩子的靠山。如果父母真的是孩子的后盾和靠山的话,那么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就会向父母求助,而不会产生自杀的念头,正是因为有些父母并不是孩子真正的后盾和靠山,反而是孩子的最大压力来源,所以孩子遇到问题时根本不敢向父母求助,但自己又无力解决,于是就会非常绝望,进而走上绝路。

孩子自杀后,父母往往都会悲痛万分,可能还会怪孩子辜负了自己的养育之恩,但是这些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宁愿自杀,都不愿或者说不敢找父母求助,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无非就是这些父母不仅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还会责怪孩子,带给孩子更大的压力,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向父母求助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当他们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和挫折时,却不敢向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求助,而是选择自杀,这些父母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吗?父母虽然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最终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带给父母巨大的悲痛,而这又是父母造成的,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人是赢家。

当然,父母们也确实很不容易,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但如果真的想让孩子过得更好的话,父母们一定要明白,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更不要冠以爱的名义。真正的爱是不会让人抗拒的,如果你所谓的爱让孩子越来越远离你,那就说明这并不是真正的爱。如果孩子刻意和你保持距离,不愿意和你沟通交流,那就说明你对待孩子的方式是有问题的。要是真的想对孩子好的话,就应该多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满足一些他们认为合理的需求,不要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搞一言堂。如果确实不能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的话,也不要强硬拒绝或者采取欺骗的方式,而是要跟孩子说清楚。

简而言之一句话,父母们真的是为孩子好的话,就要和孩子成为朋友,就要和孩子平等相处,而不是高高在上,俯视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如果把自己当成皇帝,孩子就只能是臣子,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做臣子的又怎么会喜欢皇帝呢?

2021年5月15日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的眼睛有时候并不雪亮

网络世界水太深,绝大多数人都是把握不住的,每个网民脱口唾沫,都足以把人淹死。

在成都四十九这次事件中,舆论再一次上演了大反转的戏码,把一些人的脸打得啪啪响。虽然这种大反转的网络舆论事件已经发生过很多很多次了,但我断言,这种事情以后还会不断发生。

历史虽然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人民群众的眼睛有时候也不是雪亮的,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不愿意去独立思考,情愿相信一面之词,然而人言可畏,人言也不足信。人是会撒谎的,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这次事件之所以会引发舆论风暴,导火索是孩子母亲发的微博,她通篇都在质疑学校,说学校把她拒之门外,不给看监控,还警告其他学生保持沉默等等,这样的话语无疑会激起网友的愤怒,但这只是她的一面之词,并没有给出什么证据,所以可信度并不高,可是很多网友就本着死者为大,谁弱谁有理的原则轻易地就相信了,然后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引导下,质疑相关部门的所作所为,认为存在不可告人的阴谋。

之后,这位母亲又连续发微博,依旧是不停的质疑和没有根据的揣测,并且表示不相信官方发布的声明,言语中充满煽动性,进一步激发了事态。从最新的通告来看,这位母亲发的微博完全就是个人的一面之词,和事实出入很大。最后的调查结论表明,这个学生是自杀的,而且是因情自杀,而不是因为学校或者老师,所以学校和老师并没有什么责任。

从这位母亲的角度出发,孩子的去世确实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导致她情绪失控,变得不够理智,但她的这些所作所为无疑是有问题的,因为她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和一面之词煽动了舆论。

在事件大反转之后,这位母亲可能也会受到反噬,遭遇网络暴力,因为她以不诚信的方式煽动了舆论,欺骗了很多自以为是在主持正义的网友。无论是谁,想要借助舆论的力量解决个人的问题,就必须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因为舆论一旦发酵,可能谁都掌控不了。

虽然这位母亲错误地引导了舆论,但也情有可原,觉得被欺骗了的网友们最好还是不要去网暴她,带给她更深的伤害。网友们还是更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么轻易地就被煽动了,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这位母亲其实就是典型式的中国式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押注在孩子身上,失去了自我,一旦孩子出现意外,自己就崩溃了,甚至都没有勇气再活下去。这样当然是不好的,孩子虽然出现意外去世了,但自己的人生还要继续。其实反过来说,这个孩子之所以会采取自杀的极端方式,他的父母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责任的。

如果父母真的是孩子的后盾的话,孩子即使感情上遇到问题,他也应该向父母求助,而不是采取自杀的极端方式。正是因为父母不是他的后盾,反而会给他带来压力,所以他才因为感情受挫而走上绝路,这是很多家长需要反思的。在处理早恋的问题上,很多中国家长的做法其实有很大问题。

当然,这次舆论风暴之所以爆发,相关部门对于舆论的应对也存在问题,没有及时出面解释存在的质疑,给了阴谋论生存空间。不过,要把事情调查清楚也确实需要时间,然而网络世界信息传播速度之快,现实中是很难跟得上的。

从全局来看,这种舆论大反转的事件,受益最大的还是一些平台和媒体,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流量,而且是反转前有一波流量,反转后又是一波流量,他们可以两面吃人血馒头,吃得盆满钵满。所以,这种舆论大反转的事件层出不穷,不排除是有一些人在故意引导。另外,还有一些境内外反动势力也在背后运作,故意造谣,试图挑起大家对国家政府和体制的不信任和不满,造成社会动荡,甚至实现颜色革命,这是要高度警惕的。

2021年5月13日

父母伟不伟大?

今天是所谓的母亲节。母亲节是国外的舶来品,由于中国国内没有统一的母亲节,再加上一些商家的宣传造势,大家就开始跟着国外过母亲节了,最近几年更是已经成为潮流,几乎成为了全民节日,父亲节也是同样一回事。

为生我们养我们的父亲母亲设立节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很多人根本没搞清楚其中的一些问题,过父亲节和母亲节也只是随波逐流罢了,别人都在给父母过父亲节和母亲节,自己要是不给父母过的话,那不就显得自己很不孝顺?

很多人过父亲节和母亲节也只是在网络上发一些感恩父母的动态而已,现实生活中却没有什么表示,甚至电话都不打一个,如果父母不上网的话,可能都不知道孩子给自己过节了。这种行为和那些在父母生前不管不问,死后在灵堂前嚎啕大哭的“大孝子”没什么区别,很多人不明真相的群众还真的以为这些人孝顺得不得了。

当然,很多人也确实因为感恩父母,认为他们为自己付出和牺牲的太多,所以觉得父母很伟大,发自内心要为父母过节。

但是,父母真的伟大吗?

要弄清楚父母伟不伟大,先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人和事才能叫做“伟大”。一般来说,能用“伟大”来形容的事物一定要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的,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是利己的,虽然这是人性使然,无可厚非,但显然是跟伟大扯不上关系的。而且,这个“利他”应该是不以回报为基础的,如果是建立在有所回报的基础上,这样的“利他”本质上也是“利己”。另外,一个人要能称得上伟大,还必须是心甘情愿地“利他”,而不是被迫的。

根据以上这些要点,我们大致就能判断出什么样的人和事是伟大的,什么的人和事不能用伟大来形容。必须要指出的,不能用伟大来形容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能称得上伟大的人也只是极少数,因为伟大是和人性相悖的。只有那些高尚的,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才有可能压制住自私自利的人类本性,心甘情愿地做一些利国利民利他的事情,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伟大的人。

那么父母到底伟不伟大呢?这就要看他们是否是心甘情愿地,不求回报地利他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和照顾毫无疑问是利他的,但是很显然这既不是心甘情愿的,也不是不求回报的,这从生孩子的动机中就可以看出来。

要搞清楚父母伟不伟大,关键就是要弄清楚父母生孩子的动机。很多人觉得父母伟大,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但如果从父母的角度出发的话,事情可能就不太一样了。要弄清楚父母生孩子的动机其实也不难,因为正常情况下,你自己也是要成为父母的,那你应该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为什么要成为父母,或者说为什么不得不生孩子,成为父母。

人之所以生孩子,除了生理层面的欲望之外,更主要的还是现实的利益考量。自古以来,孩子就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很多事都需要人力,人多力量大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人从哪里来呢?最简单的当然就是生孩子了。除了生孩子也有其他办法,比如说打败其他的部落或者国家,把他们的人民变成奴隶,但打仗的成本是很高的,远高于生孩子的成本。在古代社会,只要能得到一个有生育能力的女人,生孩子其实是没多大成本的,养孩子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却能因此得到大量的人力,这显然是一个很划算的生意,而且孩子还可以给自己养老送终。

所以,人之所以生孩子,并不是什么所谓的为孩子好,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其实都是为了自己。试想一下,如果生孩子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话,正常人还会热衷于生孩子吗?现代社会生育率持续低迷,无法就是因为生孩子没什么好处了,变成了赔本生意。年轻人自己也可以好好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要结婚生孩子,或者为什么不愿意结婚生子,不过都是现实的利益考量罢了,这也没什么好掩饰的,只要是一个理性并且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会这么想。

所以,结论就出来了,父母当然是算不上伟大的。当然,必须再次指出,不伟大也不是什么大事,不是要否定父母的付出和牺牲,更不是说所有父母都不是伟大的,只是实事求是罢了。人之所以要生孩子,归根结底都是利己的,所以光是父母这一身份并不能和伟大挂上钩。

反过来说,如果说父母都是伟大的,那整个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是伟大的了,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有生育能力,可以成为父母。如果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用伟大来形容的话,那这个伟大显然就很廉价了。

不过,事情当然也存在很多例外,很多人之所以会生孩子,其实也是因为身不由己,并不完全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很多人根本就对生孩子这件事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真正的决定权。也就是说,一个人生不生孩子,并不完全是他自己能决定的,而且由他的家庭和整个社会决定的。这很好理解,如果别人都生孩子,而且生很多孩子,那你不生孩子肯定是要吃亏的,等到别人的孩子长大了,别人欺负你你都不敢还手,因为你没有孩子可以帮你。所以,残酷的生存环境逼着每一个人都要生孩子,而且生得越多越好,否则就会被欺负,甚至生存都会受到威胁。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出现了,尤其是在城市里面,所以大家都对生孩子不那么有动力了,因为相应的生存竞争压力减小了,压力小了,动力自然也就小了。当然,需要通过生孩子来解决的生存压力虽然小了,但是现代人在其他方面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残酷的生存环境会导致很大的社会竞争压力,社会竞争压力又会传导到家庭身上,进而传导到每一个人身上,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会对子女催婚催生,这也怪不得父母,而是因为社会竞争压力太大。以前的人终身大事都是由父母决定的,自己没有决定权,所以每一个人一生下来都注定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才会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换句话说,很多人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因为他们愿意,而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成为父母是他们的人生使命,不容拒绝,谁敢拒绝就会被社会抛弃。

当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样婚姻不自由的现象显然已经很少见了,父母们也只能催婚催生,不能干涉子女的婚姻自由了。而且由于社会发展太快,现在再催婚催生也有些不合时宜了,不过由于父母们一辈子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一时很难扭转过来,年轻人就只能多担待了。最关键的是不要迫于父母的压力而结婚生子,一定要深思熟虑,对婚姻和家庭有足够了解之后才做出选择。做其他任何事情也是一样,做之前应该有相应的了解,否则难免要吃亏,甚至后悔莫及。

很多人其实都是在懵懵懂懂,不知不觉中结婚生子,成为了父母,在此之前,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会面临什么,不知道养孩子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问题和烦恼,但是没有办法,孩子已经生下来了,不养是不行的,所以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把孩子养大了。本来以前养孩子成本也不大的,基本上就是放养的状态,有吃有喝有衣穿,饿不着冻不坏就行了,也不用读书什么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孩子就必须接受教育,但教育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开支,养孩子的成本也因此巨增,父母的经济压力自然也就越来越大了,有的甚至要供孩子到二十多岁,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小孩子会走路就要开始帮着家里干活了,二十多岁的人可能孩子都生了好几个了。

所以,遇上改革开放的60后以及70后,包括一些80后父母,他们对子女的付出是很多的,有可能是历史上相对而言对孩子付出最多的一批父母,而且不太可能从孩子那里得到太多回报。很多80后以及90后,包括00后都能感受到父母为自己付出和牺牲了太多,这是他们感恩父母,觉得父母伟大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来说,这一批父母还是算得上伟大的,至少在他们孩子心中是伟大的,尽管他们不是心甘情愿,不是不求回报,但还是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了,供他们去上学,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准确地说,这一批父母是被历史捉弄的一代人,他们是很可怜的。如果能回到过去的话,我想这一批父母中的很多人都不想再成为父母,尽管他们可能很爱自己现在的孩子。

2021年5月9日

世界归根结底是谁的?

毛主席曾对青年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辩证地看,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问题,世界是属于所有人的,所以“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而由于青年人更年轻,剩余寿命更长,当他们变得年长了,世界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就掌握在他们手里了,而与此同时,又会有一批青年人出现,人类社会就是以这样的接力赛方式向前发展的,所以世界归根结底是青年人的。

毛主席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激励青年人,激发青年人的主人翁意识,正是因为世界是你们的,所以你们就是世界的主人,作为世界现在的以及未来的主人,青年人就要担负相应的责任,为国为民而努力奋斗,为全世界人民的解放而努力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世界大同而努力奋斗。

不过,虽然世界归根结底是青年人的,但青年人是不太可能真正领导整个世界的,除非比他们年龄大的人都死光了。从年龄上来讲,年龄更大的人相对于年龄小的人就是有优势的,因为他们先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知识技能,积累经验教训,获取社会资源,整个社会也掌控在这些年龄更大的人手里。

当然,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从年轻到年长的过程,每一个人在青年时期也都很难比得过年长的人,不过等到他们进入年长时期之后,他们相对于新的一批青年人就有优势了。

所以,和年长的人相比,青年人其实始终都是处于劣势的,很难竞争得过他们。好在人不会青春永驻,总会从年轻变成年长,也就会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因此这相对来说也是公平的。

然而,在私有制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年长的人对年轻的人始终有竞争优势,所以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欺压,甚至剥削年轻的人。对下一代的剥削也是整个人类社会至今没有摆脱的弊病,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当然就是阶级固化。

在阶级固化的过程中,年轻的人被分成了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掌控整个社会的年长的人的后代,他们生来就比别人更优越,享有世袭的权力,可以继承父辈的资源,所以世界归根结底是他们的。

另一个群体则不是这些掌控社会的年长的人的后代,他们的父辈在和同龄人的竞争中败了下来,成为了被统治者和被剥削者,他们这些年轻人自然一生下来也就是被统治者和被剥削者,也没有世袭的权力,所以世界不可能是他们的。而且,他们的父辈也没什么资源可以让他们继承,因为资源都被统治者和剥削者抢夺走了。

由于享有社会资源不同,最关键的是阶级上存在差距,即使同为青年人,有的青年人却比别的青年人更优越,因为他们才是世界真正的未来的主人,而其他的青年人是很难成为世界的主人的。也就是说,在私有制社会中,世界归根结底是一部分有世袭权力的年轻人的,这和毛主席的观点相去甚远。

由于阶级固化,一部分年轻人可能并没有看清事实真相,但是他们能感觉到,自己越是努力奋斗,就越是被剥削压迫地厉害,所以有的年轻人就放弃了奋斗,放弃了车子房子,放弃了妻子孩子,成为“佛系青年”了,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最低限度地被剥削。一部分年轻人之所以成为“佛系青年”,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是过度私有化,进而阶级固化带来的恶果。

当这部分青年人知道自己不是世界未来的主人之后,他们哪里还可能会产生主人翁意识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如果还是一味地鼓励青年人要奋斗,却不想办法解决阶级固化的问题,那无非就是在鼓励剥削罢了。

2021年5月4日

文明社会不能“弱肉强食”,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发展规律

近日,一位双硕士女子在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却由于下肢残疾不能通过体检而无法获得教师资格证,可能因此而失业的事情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很多网友都认为,社会不应该歧视残疾人,应该放松相关体检标准,给他们一条出路,而且这样身残志坚的人成为老师,也能更好地激励学生。

网友们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文明社会当然不应该歧视残疾人,但社会毕竟是现实的,不能因为同情残疾人,就放低相应的体检标准,这样看起来对残疾人是友好了,但是也变相地对其他人不公平了。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之所以需要进行体检,并不是故意针对残疾人,而且因为教师的履职需要一定的身体条件。教师是要和学生打交道的,要管理好学生也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管理好活泼好动的低龄学生。所以要管理好学生,老师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在应对突发情况时,老师也更需要健康的体魄,否则是不足以应对的。

虽然很多网友都支持这位女硕士获得教师资格证,但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孩子的老师是一位下肢残疾,活动不便的老师,自己会愿意吗?就算大家觉得平时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孩子出现突发情况,老师却因为行动不便而导致孩子遭受了不必要的伤害,你还会支持残疾人成为老师吗?恐怕这个时候很多人就要怪学校为什么要招残疾人当老师,也要怪国家为什么要让残疾人获得教师资格证了,甚至还有可能会要求学校和政府赔偿,这是可以预见的。

大家对残疾人有同情心当然是好事,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是同情归同情,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所以,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要进行体检本身是很合理的事情,也是最大限度保护孩子和家长利益的体现。

不只是教师这一职业,社会上的大多数职业都对从业人员身体素质有相应的要求,公务员考试也一样要进行体检,体检不过关的话,即使笔试和面试过了也会被刷下来。更普遍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公司在入职前都要求进行体检,一方面是要确保有相应履行工作职能的身体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保员工在入职前是健康的,以免日后出现纠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健康的体魄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当然残疾人也能做成很多的事情,但身体的残疾毫无疑问会带来很多麻烦,所以他们往往不得不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才能做成功,而且有时候即使付出了努力和艰辛,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

人是以蛋白质为物质基础的生命体,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先有物质存在,后有思维意识,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就是拥有一个健康的机体,如果生命机体不够健康的话,可能就没有从事一些活动的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有时候坚强的意志可以弥补一些身体上的残缺,但实事求是地说,再坚强的意志也不能把残疾人变成正常人,只有发达的科学技术才能尽量使残疾人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能力,所以相信科学也是很重要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激烈的竞争,而健康的生命机体是进行竞争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他在竞争中当然就是处于劣势的,残疾人就面临着这样的处境,这看起来确实很残酷,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大自然的规律。规律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

当然,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也有区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文明,“弱肉强食”这种残忍的事情不应该在文明社会出现,但人类社会也是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的。在社会竞争中,谁的能力和实力越强,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更有利于生存,而这些能力和实力包括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当然是智力,这也是人类从其他物种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主宰的主要原因。其次,身体素质也是很重要的竞争实力,这已经不用多说。

因此,残疾人在社会竞争中毫无疑问是处于弱势的,他们在身体素质上比不过正常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就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这看起来很不公平,但并不是社会的错,当然也不是残疾人自己的错(不是自己把自己搞残疾的),因为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这样的,不是哪一个人可以改变的。

文明社会当然应该关爱残疾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但关爱应该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度地关爱和让步,因为这样违反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对正常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会扰乱社会秩序,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来说,关爱和让步也只是权宜之计,不能根本解决他们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还会造成正常群体的反感和排斥。社会关爱和让步太多,很多弱势群体自己也会感到不自在和内疚。要帮助弱势群体,最根本的方法是让他们不再是弱势群体,也就是让他们变得和大部分正常人一样。

只有消灭掉差异,才有可能消灭歧视和不平等。只要人与人之间还存在差异,无论是身高,还是肤色,亦或是性别上的差异,只要这些差异有强弱好坏之分,那么歧视和不平等就必然会存在,处于弱势的人自然也就会成为弱势群体。

当然,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完全没有差异的,有些差异也是很难消灭的,但还是要尽力缩小这些差异,这才是消灭歧视和不平等的正确之道。

对于这位下肢残疾的女硕士来说,帮助她最好的办法不是改变体检标准,而且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让她能重新站起来,恢复自由活动的能力,变得和正常人一样。只有这样,她才不会被歧视,也能成功拿到教师资格证,或者可以选择从事其他她个人想要从事的事业。

当然,现阶段要想让这位女士重新站起来很困难,因为科学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要解决目前的问题,比较切实合理的做法是对教师资格证进行分类,为残疾人设立一种特殊的教师资格证,降低相应的体检标准,但同时也要限制残疾人的从教范围,确保以他们的身体能力能很好地履职,不会因为身体的问题而出现教学事故,以确保学生和家长的利益。

文明社会应该关爱和照顾弱势群体,但在为弱势群体让利的时候,一定要确保不能严重伤害到其他人的利益,否则只会激起其他人的反感,反而有可能会弄巧成拙,对弱势群体带来伤害。

另外,健康的体魄是很重要的,一旦成为残疾人,就难免会受到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所以大家就更要注重身体健康,加强锻炼,时刻警惕日常生产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珍爱健康和生命,不要把生命当做儿戏,尽量不要让自己成为残疾人。至于那些天生残疾的人,我们就只能报以同情了,当然也希望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能让他们变得和正常人一样。

2021年5月3日

宣传真善美没有问题,但要宣传“真的”真善美

人总是习惯于自我安慰和自欺欺人,总是愿意相信那些只存在于自己想象中的真善美,而不顾事实真相。

最近,在河南洛阳中招体育考试长跑项目进行中,一名学生转身扶起摔倒的同学,一起奔向终点的视频刷屏,大量媒体转发了这一视频,纷纷为这位转身的学生点赞,对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大加赞赏,很多网友也表示这种行为很暖心,体现了真正的体育精神。

然而事实上,这件事可能并没有那么暖心。从视频上来看,转身的这位学生和摔倒的学生很有可能发生过肢体接触,甚至摔倒的学生之所以会摔倒,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和转身的这位学生发生了身体接触。

但是,由于视频不完整也不够清晰,所以摔倒的这位学生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摔倒的也不好说。不过,从转身这位学生的表现来看,他很可能是意识到自己绊倒了别人,或者误以为是自己绊倒了别人,所以才在看到别人摔倒后转身回去扶起这位摔倒的同学。

也就是说,这位同学之所以转身扶起摔倒的同学,很可能并不是出于一些媒体和网友以为的乐于助人,而是出于绊倒了别人的愧疚,所以他只是在弥补自己的错误而已。当然,就算是转身的这位同学不小心绊倒了别人,这也只是意外事件,而且这位同学也立马采取行动弥补了自己的过失,所以也不能责怪他。

但是这样一来,事件的性质就大不一样了。在一些媒体的炒作渲染下,本来只是犯错后弥补错误的正常行为,却被宣传成了乐于助人的高尚行为。在媒体的引导下,网友们也集体跑偏,莫须有的感动了一回。

媒体宣传真善美当然没有问题,网友追捧真善美也没有问题,真善美也是整个社会应该崇尚的,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如果的确是真善美,大力宣扬当然是应该的,但是非要把不是真善美的事情故意塑造为真善美,这就有问题了,这也不是“真的”真善美。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没有多么高尚,也没有多么龌龊。真善美只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但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自私本身也没什么问题。乐于助人这种高尚的行为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恰恰相反,很多人本性就是不会乐于助人的,更不会乐于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助人。

在这个新闻事件中也是一样,这个转身的学生为了扶起摔倒的同学,肯定是要牺牲自己的成绩的。为什么别的学生都没有转身去扶,只有这个学生转身去扶了?更大的可能性还是因为这个学生知道或者是误以为自己绊倒了别人。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他就是乐于助人的可能性,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这种可能性不大。

换位思考一下,在跑步比赛中,如果不是自己绊倒了别人,或者摔倒的人和自己关系很好,你会放弃自己的成绩去扶起摔倒的人吗?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应该不多,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首先要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

出于追求流量的天性,新闻媒体总是喜欢做树立典型,造神的事情,往往会对一些事件过度解读,甚至故意曲解,目的就是要树立一些典型,给新闻当事人戴上道德光环,把一些平凡的人神化。但人就是人,怎么可能是神呢?

这种故意神化一些新闻当事人的行为,不过就是道德绑架。就好比这位转身的同学,他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可能只是在弥补自己错误的行为,却被曲解为了助人为乐。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恐怕即使他知道是自己绊倒了别人,也不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来了。

当然,不管这位转身的同学是出于助人为乐而转身,还是出于弥补自己的错误而转身,他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应该受到苛责。如果他真是乐于助人的话,也应该得到大家的表扬和赞赏,因为这就是“真的”真善美。

2021年4月21日

不会投胎的人只有付出更多努力

最近,一位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的论文致谢引起了关注。在这份致谢中,作者介绍了自己22年的求学历程,以及一路上所经历的坎坷挫折和艰难困苦。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一路走来是多么的不易。

作者在致谢中感谢了帮助过他的老师和同学,感谢了给予他生命的父母,感谢了照顾过他的亲人,但实际上,他最感谢的应该是他自己,否则他也不会用那么大的篇幅来介绍自己的艰难求学路了。而且如果不是他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别人再怎么帮他,他也无法取得现在的成功。

对于这位出身贫苦,家庭破碎的博士来说,他也别无选择,父母不仅给不了他基本的生存保障,甚至还会拖他的后腿,所以他只有靠自己。因为出生在一个贫穷又支离破碎的家庭,这位博士的人生起点远不如人,所以他也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和别人一样的成功。

很多人喜欢在取得成功之后感谢苦难,认为没有这些苦难的考验,他们就很难取得成功。这其实是不对的,我们要感谢的不是苦难,而是自己,要感谢自己的坚持,感谢自己的努力。苦难并不会让人取得成功,只会增加取得成功的难度,不要因为战胜苦难之后很有成就感,就把苦难当做朋友和伙伴。如果苦难是朋友和伙伴,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战胜它们呢?

何况,有些苦难本来就是多余的。比如说那些家境优渥,从小衣食无忧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不会遇到这位博士所遭受过的苦难。他们从小就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多少苦难,同样也能取得成功。如果这位博士也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以他的努力程度,他完全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恰恰相反,正是这些多余的苦难,限制了这位博士取得更大的成功,而不是给了他帮助。

现实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一个不那么好的家庭,起点比别人更低的话,那他就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收获和别人一样的成功。这位博士在致谢中也写道:“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是的,对于别人来说稀松平常的东西,这位博士可能要耗尽心力才有可能得到,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

所以,这位博士的经历看起来虽然很励志,但实际上却很残忍,为什么别人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东西,他却要历经艰辛,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得到,难道就是因为他不会投胎吗?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身不由己的,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人人生而平等也只是一句听起来很好听的废话,有的人生下来就是比别人更平等,起点比别人更高,能享受比别人更多的资源。但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一生下来就有这么大的差别,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

当然,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类社会还处于私有制的历史发展阶段,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但私有制还没有被完全消灭,也不可能被完全消灭,因为这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现在的社会生产力也并没有达到消灭私有制的程度。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位博士的人生经历还是会在无数人的身上重演,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穷人的后代要和富人的后代竞争,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别无他法。而且,即使穷人的后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一定能比得过富人的后代。

不过,虽然私有制还不能被完全消灭,但富人也不应该越来越富,穷人也不应该越来越穷,先富起来的人不应该把后富的人挡在门外。贫富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只有实现共同富裕了,类似于这位博士的事情才能越来越少。等到实现共同富裕了,每个人一出生都在相同的起点上,都能获得相同的社会资源,这才算得上是公平竞争。

所以,这位博士的经历看似很励志,其实很残忍,很不合理。我们当然要鼓励这种不懈努力,坚持奋斗的精神,但是我们不希望再看到更多类似的事情,不希望这个社会还存在像这位博士一样的人,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别人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成功。

2021年4月20日

过女神节和女生节,却不过妇女节?处女情结和贞洁观念当休矣!

每年的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这是全世界妇女共同的节日。之所以要专门为所有妇女设立一个节日,是因为人类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男权社会,女性大都是男性的附属,处于被压迫的地位,直到现在整个社会也仍然是由男性主导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很多女性意识到男女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性别不同而受到压迫和歧视,所以她们为推动男女平等,解放女性和保障女性权利做了很多努力,为了纪念这些在女权运动中英勇斗争的先驱们,为了表彰所有女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并且提醒所有人,无论男女,都要建立男女平等的意识,所以全世界共同设立了妇女节这一节日。

说白了,就是因为男女不平等,女性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才要专门为女性设立一个节日,这是人类社会对所有女性的补偿,也是对男女不平等的间接承认。如果男女真的平等的话,也就没有必要专门为女性设立节日了,否则也要为所有男性设立一个节日才算公平。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设立妇女节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这也是很多人历经千辛万苦,做出巨大牺牲才换来的。不过设立妇女节并不是追求男女平等的终点,取消妇女节才是,因为妇女节的存在就代表男女不平等,有朝一日真的实现男女平等了,女性也就不需要妇女节了。

在中国,妇女节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就是在于妇女两字上。从学术上来说,妇女是一个中性词,不具备褒贬含义,意思就是成年女子。在司法解释中,14岁以上的女性都被视为妇女。另外也有人认为妇代表已婚女性,女代表未婚女性,所以妇女指的就是所有女性。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妇女这个词是褒义的,尤其是和劳动连在一起时,“劳动妇女”指的是自食其力,通过劳动养活自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女性,这个词当然是对女性的褒扬,这样的女性也才代表真正的女权。“妇女能顶半边天”也是对女性的褒扬和肯定,人类分为男女,大家都在一片蓝天下,一半是男性顶起来的,一半是女性顶起来,这就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虽然妇女一词在学术上是中性词,而且在官方话语体系中还是褒义词,但在民间话语体系和现实生活中,妇女往往却是一个贬义词,很多年轻女性都不愿意被称为妇女,因为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妇女是已经结了婚,生了孩子,年纪比较大的女性。妇的本义就是已婚女子,通常和夫连用,一对男女结合就被称为一对夫妇。由于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受压迫的地位,所以妇字是明显带有负面含义的,而且现在很多人依旧还有“处女情结”,依旧受到贞洁观念的影响,年轻女性如果被称为妇女的话,其实就意味着她们不再是处女,不再是贞洁的。很多时候,一些男性也喜欢用妇女这个词来调侃甚至挑逗一些年轻女性,尤其是在学校里面,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语境下,年轻未婚女性当然就不愿意被称为妇女。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妇女节这一称谓其实并不够准确,因为妇女节的英文是Women’s Day,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女性节,或者女人节,大家对于妇女的理解和女性或女人是有差别的,实际上并不能划等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会,就是因为妇女这个词是有特定历史含义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有差别,在官方话语体系和民间话语体系中的含义也存在差别。

由于妇女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是贬义的,也不能囊括所有女性,所以很多年轻女性就认为自己不是妇女,进而并不是很愿意过妇女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部分女性就把妇女节称作为女神节、女王节或者美女节,以代替妇女节这一称谓,但这显然是不够严肃的,如果非要改的话,称为女性节或女人节应该更合适。另外,由于妇女节正好是3月8日,人们常连在一起说“三八妇女节”,甚至直接简化为“三八节”,而众所周知“三八”是一个辱骂女性的词语,女性显然不想被男性用三八来调侃。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女性就想拥有一个新的属于自己的节日,于是就有了女生节的出现。

女生节是在大学里面兴起的,大学里面有大量的未婚年轻女性,她们在妇女节之外创造了一个属于她们的女生节。目前最广为人接受的女生节日期是3月7日,之所以会在妇女节的前一天,大概是为了和妇女节连在一起庆祝,而且女生在生理次序上也在妇女之前,也就是未婚在已婚之前,然而有些人却调侃女生节和妇女节“只差一日”,这就有些恶俗了。

不过不得不承认,包括女性自己在内,人们普遍把婚否作为女生和妇女的划分标准,一个女人没有结婚就是女生,结了婚之后就是妇女了。而自古以来,结婚就等于破处,因为古人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婚前性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只有在成亲当晚,一对男女才可以被“送入洞房”,合理合法地发生性关系,这也就是所谓的“洞房花烛夜”。所以更准确地说,划分女生和妇女的标准就是有没有破处,是否还是处女。“只差一日”的说法虽然有些恶俗,但也是实际情况的反映。

当然在现代社会,婚前性行为已经很普遍,很多女性并没有结婚,但已经不再是处女,而由于她们没有结婚,所以即使已经破处,一般也不认为她们就是妇女了。而且破处是非常隐私的事情,旁人一般也无从得知,所以一个女性到底是女生还是妇女,主要还是看已婚未婚。

对于女性而言,处女这一称谓也存在明显的道德批判,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礼教贞洁观念的体现。从词义上来说,处女的“处(chǔ)”指的就是原始状态下的,未经破坏和开发的,所以处女也就是指没有经历过性行为的女性。由于生理构造上的原因,女性在性行为中是处于被动的,所以处女显然就是站在男性角度上的说法,这也是性别压迫的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一个女人不是处女,在婚恋中就会矮人一等。这种“处女情结”依旧广泛存在,毫无疑问就是对女性的迫害和歧视。

事实上,第一次性行为和任何一次性行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反而由于各种原因,第一次性行为往往不会那么愉快和完美,甚至有可能会不成功。很多男性之所以有很强的“处女情结”,这主要还是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女性是私人财产,只有拥有了女性的“初夜”,他们才真正占有女性。他们在乎的主要不是处女的紧致感,而是所有权,破处本质上就是一种宣示所有权的行为。而且因为性行为直接和生育挂钩,而生育又涉及到财产分配和继承,所以在私有制社会,整个社会必然会对女性产生贞洁要求,男性会对女性产生“处女情结”,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生育权,并且确保后代是自己亲生的。

在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很多女性也产生了“处女情结”,把处女膜当作非常宝贵的东西,这其实是女性自己对自己的束缚,只是在迎合男性罢了。这种束缚之所以会形成,无非就是男权社会的性别压迫,是男性对女性有贞洁要求,而女性为了生存,所以才不得不用贞洁来迎合男性。

从生理上来看,由于大部分女性都有处女膜,在首次发生性行为的时候可能会有见红的现象,这就为男性提供了判断女性是否是处女的捷径,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一些男性的“处女情结”。

无论男女,很多人一看到“处女”、“处女膜”和“破处”等词字眼就觉得很难为情,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想入非非,浮想联翩。事实上,处女膜不过就是一层薄薄的黏膜,并不能代表什么,只是恰好长到了女性的生殖器上,又被冠以“处女膜”的名字,如果长在其他部位,谁又会对这一层薄薄的黏膜有多大兴趣呢?初次性行为出血也只是因为处女膜破损,这就是简单的生理现象罢了,并不是初夜见红了,一个女人就是好女人,也不是初夜没见红,一个女人就是坏女人了,有很多女性初次性行为也并不会出血,这和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有关。初夜是否见红并不是判断一个女人是否是处女的科学标准,更不是判断一个女人道德品质的标准,这都是整个社会人为强加给女性的。

正是因为社会给女性强加了贞洁观念,所以很多女性在遭受性侵之后才会万分痛苦,这些痛苦主要不是来自施暴者,更多的是来自落后的社会观念,来自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就单纯发生性行为这一点来说,只要不是强烈反抗而招致暴力,女性即使被性侵了,生理上的伤害也不会很大,单纯的性侵行为不会对女性的身体造成多大危害,最多就是存在染病和怀孕的风险,而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贞洁要求才是最大的伤害来源,直接让被性侵的女性从受害者变成了罪人,这才是性侵为什么会给女性带来如此大伤害的原因。

贞洁观念就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典型压迫,是对女性的物化,更是对女性的洗脑。女性的身体是属于她们自己的,男性没有资格说三道四,妄加非议,女性同样也没有资格对其他女性指指点点。对于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要想让女性真正得到解放,就更要打破拴在所有人头脑中的精神枷锁。

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性行为都只是正常的生理活动罢了,和吃喝拉撒没有区别,所以大家也不应该区别对待,更不应该加以道德批判,甚至污名化。当然,性行为也有其特殊之处,应该受到一定规范,尤其是性行为和生育密切相关。在当下的历史发展阶段,性行为还是必须要在婚姻家庭制度下得到约束。

对于女性而言,不论她们是否是处女,是否和别人发生过性关系,是否结过婚,这都是她们自己的事情,不应该因此而受到道德批判和歧视。对于男性而言,大家应该对性行为以及爱情有正确的认识,要避免物化女性,要平等地和女性交往,要尊重和保护女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既包括女性,也包括男性,所以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应该合作,而不是互相指责和对立。

言归正传,年轻女性不愿意过妇女节,而要过所谓的女神节,或者要单独过女生节,其实就是希望摆脱社会对她们的压迫和歧视,因为妇女一词在官方话语中虽然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负面的,消极的,甚至还是带有歧视的。年轻女性们生活在现实中,而不是生活在官方话语中,所以她们排斥妇女这一称谓是很正常的,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应该怪到她们身上。

不过,女神节和女生节的普及也和一些商家的行为有关,在消费主义的带动下,一些女生之所以想过女神节和女生节就是为了让男朋友给自己花钱,给自己送礼物,这显然和妇女节追求男女平等的初衷和原则背道而驰了。当然,男性在妇女节除了对女性表示祝福之外,适当地送一些礼物也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