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高于一切的吗?

在人类社会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家庭中出生并长大的,而且在长大成人之后,又会通过婚姻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生儿育女,自己的儿女又会重复自己的这一人生历程,长大成人之后又组建新的家庭。人类就是通过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方式,以家庭为载体,完成了物种繁衍和世代更替。

由于家庭贯穿了绝大多数人的整个人生历程,绝大多数人从出生到死亡也都和家庭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一生下来就处在家庭的庇护之下,把家庭当作人生的避风港,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家庭的存在当作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很多人甚至还把家庭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认为家庭、家人和亲情是高于一切的,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但却是值得商榷的,家庭真的是高于一切的吗?

首先,高于一切这种说法显然过于绝对了,高于一切的意思就是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重要,或者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物了,就算家庭真的那么重要,也不宜用如此绝对的说法。当然有的人可能只是出于强调的目的,只是为了表明家庭的极端重要性,并不一定就代表他们认为家庭是真的高于一切的,完全没有比家庭更重要的事物了,只是在他们看来,家庭和大多数事物相比要更为重要罢了。

其次,即使不用高于一切这种过于绝对的说法,家庭难道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比人生中的绝大多数事物都更为重要,甚至还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在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家庭当然还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基本上都是很难离开家庭的,但这并不代表家庭在任何历史发展阶段都这么重要。事实上,家庭也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如果家庭都不存在了的话,也就谈不上重要不重要了。

由于绝大多数人一出生就处于家庭之中,因此很多人都误以为家庭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甚至认为如果没有家庭的话,人类就无法繁衍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家庭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阶段,私有制还没有产生,家庭也并没有出现,但人类还是照样可以生存和繁衍,并没有就因此而灭绝了。家庭也只是人类在私有制历史发展阶段的繁衍载体,没有家庭,不结婚,人类也还是可以繁衍的,并不是没有家庭,人类就没法繁衍,就会灭绝了。只是在私有制社会中,没有经过合法婚姻的繁衍是不受社会认可和保护的,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孩子,他们的社会属性是不完整的,但他们的自然属性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即使没有家庭,人类照样还是可以生存和繁衍,那种以为家庭灭亡,人类就要灭亡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事实上,以家庭为载体来进行繁衍的物种也只是少数,主要存在于群居动物中,而且群居动物也并不都是以家庭为载体来进行繁衍,大多数物种的繁衍都和家庭没有关系,但它们照样还是可以进行繁衍,这就证明家庭和繁衍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也就不必担心家庭的灭亡会导致整个人类的灭亡了,更无法以此来证明家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

家庭并不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私有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公有制的历史条件下,家庭又会走向灭亡,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退出人类社会的历史舞台,这是必然要发生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到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家庭就会不复存在,社会的基本单位也将不再是家庭,而是一个个独立和自由的个体。反过来说,只有当家庭消失了,人类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如果家庭制度依旧存在的话,说明我们离共产主义还有一定距离;如果家庭制度开始动摇了,说明我们已经开始接近共产主义了。当然,家庭制度的灭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必然要经历诸多反复曲折,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家庭的消失恐怕也是无法理解和难以接受的,甚至有的人会极力反对和抵制,从这一点来说,家庭制度的灭亡也必然要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历史惯性已经形成,在家庭中出生和长大的人,短时间内是很难接受没有家庭的社会的。另外,在家庭完全消失之前,还必须找到解决人类繁衍问题的办法,比如说人工子宫和社会化抚养等,否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但无论如何,家庭最终总是要走向灭亡的,不可能把繁衍当作挡箭牌和免死金牌,以避免自己的灭亡。

既然家庭制度是必然要走向灭亡的,那么那些认为家庭高于一切,甚至把家庭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的人,在家庭制度灭亡之后,该何以自处呢?家庭都没有了,还怎么高于一切,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岂不是都成空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很遥远的,因为家庭制度的灭亡是共产主义阶段的事情,而共产主义还很遥远,所以现在的人多半是不会面对这个问题的,自然也不必过于担心了。

在目前的历史发展阶段,家庭确实也还是很重要的,是大多数人都离不开的,因此认为家庭高于一切,甚至把家庭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否则很多人的人生就会失去意义,变得毫无价值了。但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确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应该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在家庭依然存在的当下,大家重视家庭、家人和亲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把家庭、家人和亲情置于至高无上,高于一切的地位,把家庭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这只会降低而不会提升自己人生的高度,不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而且,家庭本来就是私有制的产物,把家庭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只不过是自私的表现罢了,尽管自私也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人基本上都是自私的,但是把自私的东西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这样的人生注定是跟伟大扯不上关系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十分有限的。

当然,把什么东西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这都是个人意愿,别人是不应该也不能强加干涉的,但是有的人不仅把一些自私的东西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还鼓吹这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甚至是十分伟大的,这就说不过去了,也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会对很多人尤其是对年轻人形成不好的舆论导向,让他们也把一些自私的东西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这会严重误导他们的人生。

而且,如果一个人把某种东西看作是至高无上,高于一切的,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被这种东西反噬,对于家庭来说也是一样。很多人把家庭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于是就不顾一切地要为家庭而努力奋斗,这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却很容易被人利用。大多数中国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把家庭看得过于重要,因而就给了别人可乘之机,让别人以此为契机来压榨自己,牟取暴利。高房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中国人往往都把家庭看作是高于一切的,执着于传宗接代,而要传宗接代就要结婚,要结婚就要买房子,因此买房子就成为了刚需,也成为了高房价出现的重要原因和基础。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不把家庭看得那么重要,不会为了结婚而花高价买房子,那么高房价恐怕也会失去一部分存在的基础。恰恰就是因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太重了,甚至可以说被这种观念绑架了,所以才给了别人用高房价来压榨自己,牟取暴利的机会。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如此之重,也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现实生活所迫。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这些传统观念之所以根深蒂固,主要还是因为现实生活太过于残酷,尤其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人们只能通过家庭这种方式抱团取暖,维持生存,如果脱离家庭以及以婚姻家庭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生存就会变得很困难,所以人们不得不过于看重家庭。虽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庭对于生存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但一些人还是在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下,把家庭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通过自己对家庭的付出来证明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与此同时,这些人也自觉不自觉地鼓吹家庭的重要性,以此来证明自己对于家庭的付出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进一步证明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的确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一方面,尽管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但对于家庭和家人的付出,也并不完全是自私的,客观上也存在利他的效果;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仍然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对于家庭的付出,也间接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当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是,要想让自己的人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就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家庭,而要拓展视野,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自己的小家庭之外,不要把家庭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不要只想着为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努力奋斗,而要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为更多的人甚至是全人类努力奋斗。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把自己的家庭和家人照顾好也非常不容易了,所以也不能苛求太多,但是对于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来说,如果还是把精力主要放在自己的家庭和家人身上,而不为整个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且大力鼓吹家庭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这就会形成不好的舆论导向,让整个社会固化为一个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利益共同体,加剧贫富两极分化。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固然是他们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整个社会和时代,换言之,他们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大一部分既得利益是剥削他人而来的,既然如此,这些利益就不能只用在他们的家庭和家人身上,更应该用在全社会所有人身上,这才是合情合理的。

事实上,之所以会形成家庭高于一切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念,本质上就是私有制剥削观念的体现。如果家庭是高于一切的,那么一些人就可以家庭为借口,来证明自己所谓的努力奋斗,也就是剥削他人是合情合理的。既然家庭高于一切,那么为了家庭剥削他人又有何不可呢?同样,既然家庭高于一切,那么那些被剥削的人也应该心甘情愿地被剥削,为了家庭受点儿剥削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但是为什么同样是家庭高于一切,有的人却可以剥削他人,有的人却要被剥削呢?

所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提倡家庭高于一切其实就是为了用家庭来掩盖阶级矛盾,是把家庭当作阶级剥削的载体,以家庭、家人和亲情等名义,来美化和掩盖剥削行为,同时也让家庭成为被剥削的人的牵绊,让他们不得不为了家庭和家人而心甘情愿接受剥削。现实也确实如此,很多人不辞辛苦地工作,心甘情愿接受剥削,主要就是为了照顾家庭和家人,如果是孑然一身,单身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用考虑家庭和家人,他们又何必接受剥削,去挣一些十分辛苦的血汗钱呢?

然而由于沉重的家庭观念的束缚以及现实生活所迫,一个人如果不组成家庭,是要受到社会的排斥的,甚至还会面临生存困境,老了之后无人照管。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是没有选择的,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一定的年龄,不管是否想要结婚,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社会压力,最终和一个异性组成家庭,生儿育女,然后整个人生就被家庭绑架,为了家庭和家人,不得不一直接受剥削。男人因此成为了生产工具,女人则成为了生育工具,双双都变成了工具人,这就是婚姻家庭的实质。也就是说,婚姻并不是性别矛盾,而是阶级矛盾,但是很多人都误以为婚姻是性别矛盾,而忽略了或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背后的阶级矛盾。

由于家庭本身就是私有制的产物,也是阶级剥削和代际剥削的工具,而且剥削程度一直在不断加重,因此现在很多年轻人就对家庭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了,这就是当今社会结婚率和生育率快速降低的重要原因。其实中国很多年轻人还是有很深的家庭观念,而且一些父母长辈也不停地催婚催生,给了他们很大压力,所以他们内心还是渴望组成家庭,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的,但由于高房价等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他们不得不推迟结婚成家,以至于最终放弃这个念头,甚至乐得孤身一人,自由自在,当然有时也难免要羡慕那些出双入对,携儿带女的人。

问题就在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太重,把家庭看得高于一切,并且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所以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导致人生被婚姻家庭绑架,这样的结果又对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让他们越来越反感并抗拒婚姻家庭,这也是婚姻家庭的自我否定,自己给自己掘好了坟墓。正是有人借婚姻家庭制度不停地剥削和压榨年轻人,所以年轻人才会反感并抗拒,这也预示着婚姻家庭必然要走向灭亡。当年轻人都不再结婚成家了,婚姻家庭制度也就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婚姻家庭也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不适应性,但由于历史惯性的存在,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还是把家庭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一生就是为了自己的父母和儿女而活着。家庭高于一切是他们人生的立足点,如果否定了这一点,他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了,所以他们还会始终坚持家庭高于一切的观点,并且把这些观念灌输给他们的子女,就好像他们的父母当初灌输给他们一样,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坚持,婚姻家庭制度离灭亡也还很遥远,大部分年轻人也还是要组建婚姻家庭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结婚了还有可能离婚,所以也并不是结了婚就一劳永逸了,婚姻家庭制度走向灭亡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也只有等到婚姻家庭制度灭亡了,很多人才会意识到原来家庭并不是高于一切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但绝大多数人应该是等不到这一天了。

2022年6月15日

人的欲望能彻底满足吗?——论共产主义能否实现

对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不可能得到彻底满足,因而所谓的“按需分配”就只是一句空话,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成了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那么问题来了,人的欲望能够得到彻底满足吗?应该说人的欲望是能彻底满足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穷的。如果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当然就不可能彻底满足,但是如果人的欲望是有限的,那就是有可能得到彻底满足的。很多人对人的欲望都存在误解,想当然地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自然就不可能彻底满足,但事实上,人的欲望并不是无穷的。

之所以有很多人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物质财富不够丰富,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得到保障,各种欲望自然都很难得到满足,所以就产生了一种报复性心理,什么都想要,而且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误以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然而,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的欲望都能彻底满足时,大家就会发现人的欲望其实是有限的,因为一个人的吃喝拉撒和衣食住行是有上限的,超过了这个上限,拥有再多也无福消受,那又何必要拥有那么多呢?

有人会说,人的欲望并不是只有吃穿用度,还包括权力地位。首先要明白,权力和地位并不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之所以追求权力和地位,主要也是为了保证基本的生存和享受,而在“按需分配”而不是“按权力地位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已经不需要用权力和地位来保证基本的生存和享受了,所以人们也不会再追求权力和地位。权力和地位其实是在私有制社会中衍生出来的多余的欲望,在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财富不够丰富的私有制等级社会中,不可能做到“按需分配”,只能“按权力地位分配”,这才是人们追求权力和地位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人天生就对权力和地位有需求。

在人们的欲望一直都不能得到彻底满足的时候,他们什么都想要,完全不嫌多,就误以为自己的欲望是无穷的,而当人们的欲望能够得到彻底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只要够用就行了,因此也就不会再有无穷的欲望了。既然人的欲望不是无穷的,那么就可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前提下,通过“按需分配”来满足了,因此共产主义当然是有可能实现的。以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不可能彻底满足来质疑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是站不脚的。

很多人其实对“按需分配”也存在误解,以为想要多少就可以分配多少,这完全曲解了“按需分配”的本义。“按需分配”的表面意思就是根据人们的需求来分配,这是根据全体人民的平均的,大致的需求来分配,而不是根据某一个人的需求来分配。也就是说,按需分配也是有相应标准的,不是随心所欲,想要多少就可以要多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确实是不可能得到彻底满足的。当然,有的人或许在某方面有特殊的需求,只要是正当合理的,也可以得到满足。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觉悟普遍都很高,各种需求也都能够得到满足,因此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随心所欲,无理取闹,提出一些远超出个人所需的需求,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很多人只是站在自己现在所处的立场上,想象自己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这也想要,那也想要,实际上真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恐怕就这也不想要,那也不想要了,除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所需,要得再多都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让自己在道义上有亏,在人前也抬不起头来。因此在共产主义的社会氛围下,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提出很过分的需求,太过分的需求当然也是得不到支持的,不可能真的按照这些过分的需求来分配。

只要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就完全可以满足每个人的正常生活需求,也就是每个人能吃多少,用多少,就拿多少,吃完了,用完了,再去拿就是了。在吃穿不愁,随时都有的情况下,人们也不会争来抢去,生怕自己分不到了。当然,人们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吃好穿好,这样的需求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也会有相应的标准,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正常需求,如果有人的需求远远超出其他人的正常需求,自然也是得不到支持的。另一方面,这些享受性质的需求一旦得到过度满足,反而会让人反感和厌恶,就好比大鱼大肉之后反而只想吃稀饭咸菜一样,所以实际上也很少会有人在这方面提出过分的需求。

在共产主义社会,除了基本的吃穿用度,人当然也不可能回避性欲。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共产主义不能实现,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想不明白共产主义社会的爱情和婚姻是什么样子的,难道爱情和婚姻也是“按需分配”的吗?喜欢谁就能和谁在一起吗?当然不是这样的,这都是一些人从自己目前所处的立场出发而产生的臆想,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误解。

要想弄清楚共产主义的爱情和婚姻是什么样子的,首先要分清爱情和婚姻,很多人都把爱情和婚姻搞混淆了,甚至当成一回事了,这显然是不对的,爱情和婚姻存在很大的区别,爱情并不一定会导致婚姻,婚姻也不一定需要爱情。婚姻和家庭都是私有制的产物,因此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不存在婚姻和家庭了,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的人都是不结婚的,也不组建家庭,每个人都是自由而独立的个体。因为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的,所以人们也就不用依赖家庭而生存了,当然人们还是可以以各种关系生活在一起,那就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了。没有婚姻和家庭,人类的繁衍也不会受到影响。通过人工子宫和社会化抚养等方式,在没有婚姻家庭的情况下,人类社会的繁衍也是可以正常进行的,那个时候也不存在父母这个角色了,孩子们都由养育员照顾,都是在一起长大的,也就不需要父母了,或者说养育员就是他们共同的父母。没有了婚姻和家庭,所有孩子也才能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会因为家庭出身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别。

有人会问了,就算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婚姻和家庭,但是还存在爱情,那爱情是不是“按需分配”呢?当然不是的。爱情和吃穿用度并不是同一性质的需求,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生产分配问题,因此也就和“按需分配”扯不上关系了,也不是通过分配来解决的,而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解决的。当婚姻和家庭不复存在了,爱情也就不存在束缚了,人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性伴侣而不受到他人的干涉,甚至可以多次更换性伴侣。当然,要想和某个人建立性关系,首先肯定要得到对方的许可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两个人两情相悦,在不影响到他人的情况下,就可以自由发生性关系,当然在生育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过在共产主义社会,生育都是社会化的,个人将不再对生育有需求,人们自然也不会再热衷于生育,因此都会做好的相应的避孕措施。由于性得到了解放,不会有太多的道德包袱,人们很容易就能找到性伴侣,性欲也就能轻易得到满足,而当性欲能轻易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不会再执着于这方面而不能自拔了,只会当成是很平常的事情,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至于所谓的帅哥美女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因为美丑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且在性得到解放,性欲可以轻易满足之后,人们也有大量的机会和所谓的帅哥美女成为性伴侣,因此也不会再执着于和帅哥美女建立性关系,不会在这方面产生严重的矛盾和竞争。

事实上,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主要注意力已经并不在吃穿用度和性欲这些物质层面了,更多是在思想精神方面。在物质方面,只要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保持身体健康,并且适度满足一些口腹之欲,就已经足够了。当这些需求和欲望都能轻松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也不会在这些方面攀比了,因为都是按需分配的,互相之间都差不多,比来比去也毫无意义。

在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之后,人们就会有更高的追求,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工作,以实现人生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个时候,劳动将完全不再是负担,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即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劳动也不再是以辛苦的体力劳动为主,而是以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为主,这种劳动只会给人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不会让人厌倦和反感。在“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参加劳动当然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如果有人不愿意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将无法融入到社会中去,就会成为行尸走肉般的存在,这将是非常痛苦,甚至是生不如死的。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不参加劳动就意味着不再具备人的本质属性,因此也就无法再立足于人群之中,会被整个社会抛弃和孤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有谁会拒绝劳动,反而都会主动从事各种创造性的劳动,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活得有意义,这也就是“各尽所能”的含义所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人的欲望并不是无穷的,而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那自然就是可以得到彻底满足的。要让人的欲望得到彻底满足,前提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足以实现“按需分配”,这也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

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要真正理解共产主义社会,避免把共产主义当成空中楼阁,就要站在共产主义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自己目前所处的立场上,否则肯定是很难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现象的,甚至有可能会得出恰恰相反的结论,因为共产主义本身就是和私有制社会相对立的,私有制社会中的很多事物和现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的,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2022年6月15日

实践并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并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因此我们要想知道认识是否揭示了客观规律,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就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认识,才能称之为真理,才能用来指导实践,经不起实践检验的认识就不是真理,而是谬误,是错误的认识,是需要修正的。也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检验结果来修正认识,我们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理,才能正确掌握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并为我们所用。

也就是说,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问题来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或者说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吗?除了实践之外,还有其它用来检验真理的标准吗?所谓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就一定是真理吗?

从理论上来说,检验真理的标准确实只有实践,因为真理来源于实践,而不是其它。真理来源于谁,当然就只能由谁来检验,因此确实可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是有历史和时间尺度的。在整个历史和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无数的实践,而这些实践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这一点来说,由于存在无数的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可能只有一个,而应该有无数个。

只有无数的实践全部加起来才能用来检验真理,而时间就是所有实践的总和(历史则是过去的时间,是过去的实践的总和),所以时间也应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或者说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真正标准和唯一标准。我们只能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但也必须用所有的实践来检验真理,而不能只用某一两次实践的检验,就简单地判断真理的真伪。时间就包括了所有实践,所以用时间来检验真理本质上还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而且是真正的用实践检验真理。在做科学实验的时候,我们也要经过多次重复实验,才能证明是不是真理,不能仅凭某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

时间的本质就是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而时间就是衡量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尺度,也就是衡量实践的尺度。时间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具体的实践只能在具体的时间段中进行,而所有时间段上的实践合起来就是全部的实践,也就是时间。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包括了所有时间尺度上的全面而完整的实践,才能真正用来检验真理,只经过某个时间段的实践检验的真理并不一定就是真理,只能说是暂时的真理,暂时的真理也并不一定是真理,因为有可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又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理,才是真理。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都在进行着实践,但是实践结果却很有可能大不相同,甚至完全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到底该用哪个实践来检验真理?实践还能检验出真理吗?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吗?

比如说,在封建时代,封建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保持一段时期的相对稳定,但是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封建制度已经无法通过实践的检验,因而被人们所抛弃。封建制度在某个时候经得起实践检验,但某个时候又经不起实践检验,那么它到底是不是真理呢?光用实践这一个标准是否足够用来检验真理了呢?很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用时间这个更完整,更全面的标准来检验真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检验真理。

封建制度经得起某些实践的检验,但是却经不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所以它就不是真理,是应该被抛弃的错误认识。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时代,人类选择封建制度是无奈之举,是历史局限造成的,并不表明封建制度就是真理。恰恰相反的是,封建制度并不是真理,所以我们现在不会再采用封建制度。同样,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真理,所以我们也不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是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真理,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社会主义,并且努力朝着共产主义前进。当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来检验,还有待于完善,并不是绝对正确的真理。

事物的发展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认识也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这一点出发,要检验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只经过一两次实践的检验也是不够的,必须要经过多次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视为真理。如果事物恰好正处于曲折发展的阶段,也就是由肯定到否定的阶段,通过这样的实践来检验真理,就会把谬误当作真理,把真理当作谬误,完全颠倒过来,适得其反,贻害无穷。

当然,由于认识存在无限性,真理又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只能通过正面的和反面的实践,尽可能接近真理,而不可能完全认识真理。而且实践也是需要时间和代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手段,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的过程附带了检验真理的功能和要求,但检验真理却不是实践的主要目的,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最终也是为了改造世界。我们不可能无休止地随意地只是为了检验真理而进行实践,因此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来检验真理是不太可能的,但为了真正检验真理,我们必须用时间这一标准来检验,而不能只凭借某一两次实践来检验真理,武断地得出结论。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真理是绝对的,不会因人而异,但是人们的认识是有历史局限的,不完全的,因此总是不可能完全认识真理,只能尽可能接近真理。即使我们的认识能经过实践的检验,被视作真理,也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完整的,所以不能把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就当作绝对的,不容置疑的真理。也就是说,即使经过很多次实践检验的真理,也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完善,还要不断地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另外,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比如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已经经过多次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是公认的真理。如果某一次错误的实践,出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结果,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真理了呢?这当然是不可以的,所以光用实践来检验真理是不够的,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可能出场的,要用时间来检验真理才行。

如果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把时间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会出现唯当下论,也就是只把当下的实践当作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却忽略掉历史上的实践以及未来的实践,甚至用当下实践的检验结果,轻易地推翻掉历史上实践的检验结果,这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

当然,人们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或未来,因此着重关注当下的实践也是正常的,但当下的实践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如果只以当下的实践为标准,当实践是错误的,那么所谓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也就不是真理了。所以,不能把当下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只能作为标准之一,不能轻易地用当下的实践去推翻过去的实践,并用来指导未来的实践。

为了避免出现唯当下论,避免用错误的实践来检验真理,出现把真理当作谬误,把谬误当作真理的情况,必须要严肃地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容易引起误解的不准确的论断,这句话实际上暗含着“当下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思。我们可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也必须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不能加上“唯一”两个字,这样的说法太过绝对,太过武断,是站不脚的,也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只有当下的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只要经不起当下的实践的检验,就不是真理。如果非要加上“唯一”二字,就只能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时间囊括了所有实践,只有经得起所有实践的检验,才能称之为真理。

但是,由于“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提法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消极等待的意味,不够积极主动,也容易让人们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也不提倡这一提法。最合适的提法还是把“唯一”二字去掉,变成“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2022年4月4日

唯物辩证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导语:通俗地讲,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就是:任何事物都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因此要掌握好唯物辩证法其实很简单,反其道而行之就行了。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是一种观点,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的观点,主要是辩证法和唯物论两方面。辩证法是指要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一切问题,因为世间万物都是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的,如果静止和孤立地看待问题,就会违背客观实际,就会犯错。唯物论则是指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意识只是物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所以一切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依赖主观空想。辩证法和唯物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机结合起来就是辩证唯物论。

和辩证唯物论相对应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一种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的办法。因为辩证唯物论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本质,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用唯物辩证法就能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唯物辩证法也就是科学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一个解决的“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者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的一生,无外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件事,要改造世界就必须先认识世界,而要认识世界就必须在改造世界中去认识。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也就是矛盾。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内部都存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双方是互相矛盾的,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事物不断发展。如果没有矛盾,事物就将失去发展的动力,就会走向灭亡。

由于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这样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就会在矛盾的推动下不断产生量变,量变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质变,当量变达到某个临界点之后,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也就是从肯定走向否定。在矛盾的推动下,事物还会继续发展,继续产生量变,最后又会在某个临界点产生质变,再次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经过两次走向对立面的质变之后,事物不会变回原样,而是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也就是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

任何事物都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螺旋式上升是指,从平面上来看,事物转了一圈之后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立体地看却并没有,而是到了原点的上方;波浪式前进是指,从纵向来看,事物经过一个周期的发展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但从横行向来看却并没有,而是走到前面去了。事实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状态,只会在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中达到更高级的状态。

在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中,事物会不断走向背面和低谷,这个过程也是上升和前进的过程,而不是下降和倒退。在达到背面和最低谷时,事物就发生了质变,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也就是肯定到否定的过程。然后,事物就会开始向正面和高峰发展,直到达到正面和最高峰,完成新的质变,这就是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完整周期,在一个周期完成后,事物又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直到矛盾消失,事物也就灭亡了。

福祸相依就是典型的例子,福与祸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福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祸,祸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成福。福祸相互转化的典型例子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塞翁来说,丢失了马是祸不是福,但是马又带回了胡马,于是祸就变成了福。得到胡马是福不是祸,但塞翁的儿子因为骑马摔断了腿,于是福又变成了祸。儿子摔断腿是祸不是福,但是因为摔断了腿,没法参军打仗,塞翁的儿子因此躲过了战祸,保住了性命,于是祸又变成了福。对于塞翁来说,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福与祸都是暂时的,都在不断向对方转化。

由于事物在矛盾的推动下不断由一个对立面向另一个对立面转化,因此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是要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的,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物极必反。既然任何事物都要走向自己的对立面,那么我们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对着干就行了。比如说古语云:居安思危,就是说我们处在安定的环境时,不要放松警惕,而要想到可能会有危险出现。安与危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安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危,危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安,如果我们能居安思危的话,即使不能阻止安转化成危,但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我们也能合理应对,把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尽快完成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尽快转危为安。

另外,我们在反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也只有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比如说我们要反对原子弹,就应该去造原子弹,而不是对原子弹避之唯恐不及。因为当我们拥有原子弹之后,敌人的原子弹就失去威慑作用了,大不了就是同归于尽,敌人就不敢轻易使用原子弹了,这样就达到反对原子弹的目的了。如果我们因为反对原子弹,而不去造原子弹,那么敌人就有恃无恐,会用原子弹来恐吓我们,甚至他们就敢真的投放原子弹,这就起不到反对原子弹的作用了。

同样,我们在不希望别人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禁止别人做,这样反而会激发人们的逆反心理,不让他做什么,他就偏偏要做什么。比如说很多父母都担心孩子早恋,所以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要禁止孩子早恋,但是父母越是禁止,很多孩子就偏偏越是要早恋。对待孩子早恋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早恋反对早恋,父母们可以鼓励孩子去早恋,让他们了解一下谈恋爱是怎么回事,消除神秘感,这样一来,很多孩子可能就对早恋没什么兴趣了。很多孩子之所以早恋,都是因为觉得很神秘,想要一探究竟,而且父母长辈都禁止早恋,他们就更感兴趣了。只有让孩子知道早恋是怎么一回事,打破神秘感,他们才不会对早恋趋之若鹜。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早恋,就是怕影响学习和成长,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只要能让孩子正确认识早恋,不要影响到学习和成长,不要做一些出格的事,即使孩子早恋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进入青春期之后,早恋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也是孩子的正当权利,而且如果孩子真的要早恋的话,父母也是不可能完全禁止住的,所以说堵不如疏,与其严格禁止孩子早恋,还不如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即使早恋了,也不会影响学习和成长,更不会做出格的事情。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孩子早恋又有什么影响呢?如果早恋没有带来负面影响,反而让孩子成为了一个有爱心,更成熟的人,家长们为什么还要反对早恋呢?所以,用早恋来反对早恋,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才能消除早恋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叫作反其道而行之。

还有一种说法叫作大智如愚,大巧若拙,意思就是真正聪明的人反而看起来很愚笨,真正灵巧的人反而看起来很笨拙,这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人如果太聪明了就会太出风头,就容易遭人妒忌,甚至被人针对,所以真正聪明的人,都会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聪明,甚至显得有些笨,这样就不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反而能保护自己。所以,越是真正聪明的人,反而会反其道而行之,让自己看起来很笨,而不是看起来很聪明,实际上却很笨,给自己带来麻烦。

三十六计的很多计谋其实就充满辩证法,也符合反其道而行之的原则,比如说以逸待劳、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远交近攻、围魏救赵、反客为主等等,正是因为这些计谋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是符合客观世界本质的,所以使用这些计谋往往就能打胜仗。

虽然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但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应该反其道而行之,都应该对着干,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事物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有两种,一种是从好的一面走向坏的一面,一种是从坏的一面走向好的一面,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肯定是喜欢好的一面,而不是坏的一面,因此当事物从坏的一面走向好的一面时,我们就不应该再反其道而行之了。只有当量变完成,产生质变之后,也就是坏的一面变成好的一面,又开始向坏的一面转变之后,我们才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不然好的一面就会渐渐变成坏的一面,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一旦质变完成,也就是从坏的一面变成好的一面之后,好的一面又会立马向坏的一面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掌握好时机,在恰当的时机反其道而行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世界是唯物辩证的,所以我们也只有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尽量做到如愿以偿,而不是事与愿违。而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就是矛盾,矛盾导致事物总是要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因此我们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就能正确掌控事物的发展过程,让事物总是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2022年3月17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于是,很多人以为救别人的命就是做大善事。在别人遭遇危险的时候救了别人的命,这的确算得上是大善事,但是当别人自杀的时候,救人一命就不一定是大善事了。

之所以当别人遭遇危险的时候,救人一命是大善事,是因为别人还想活着,救了他的命,当然就是好事一件,被救的人也会非常感谢。但是当别人想自杀的时候,人家就是不想活了,救人一命就不一定是件好事了,因为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愿。如果有人违背了你的意愿,你会觉得这个人是在做好事吗?即使他是好心的,但好心也有可能办坏事,好心和好事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当然,如果有人只是一时冲动而自杀,或者只是想用自杀来威胁别人,并不是真的想自杀,那么救人一命也是好事。因为当事人并不是真的想死,救他的命并不违背他的真实意愿。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死,有人还是一定要救的话,那就不是行善,而更像是在作恶了。所以,到底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不取决于自己的想法,而是取决于当事人的想法,好心办坏事,往往也得不到认可。

不过,一个人若是真的想死的话,自杀的时候是不会让人发现的,免得有人来阻止。很多在大庭广众前自杀的人,往往都不是真正想自杀的人,只是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一时冲动想不开,或者想用自杀来威胁别人。

那些在大庭广众前自杀的人,大概率都不是真正想自杀的人,人们看见了也不可能不救。而那些真正想自杀的人,都会偷偷自杀,不会让人发现,大家想救也是救不了的。也就是说,一个健康而自由的人真正想死的话,最终决定权还是他自己手上。自杀的人并不一定都想死,自杀有时候只是谈判手段和筹码。

在很多人看来,生命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才普遍认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其实不然,对于一些人来说,还是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说尊严、自由、荣誉等等,所以这些人就有可能为了尊严、自由、荣誉等等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再去救他们的命就不是胜造七级浮屠了。

比如说一个奴隶,从来没有人身自由,只能辛辛苦苦为主人工作,动不动就会被主人打骂,连基本的生存都可能无法保障,如果有一天他醒悟了,觉得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但他又没有办法反抗,解放自己,只能选择自杀,但是他的主人不愿意少了一个奴隶,不让他自杀,要救他一命,这是在做好事吗?胜造七级浮屠吗?

再比如说一个将军,打了败仗,被敌人俘虏了,敌人要他投降,但他有气节,不愿意当叛徒,一心求死,这个时候敌人一定要救他一命,逼他当叛徒,这是在做好事吗?胜造七级浮屠吗?

所以,救人一命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就胜造七级浮屠。对于有的人来说,人生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他们会为了这些东西而放弃生命,如果这个时候还要救他们的话,就不是帮他们,而是害他们了,而且即使能救得了他们的命,也救不了他们的人生。

当然,大家都是默认生命很重要的,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也不会轻易寻死,所以大家看到有人自杀,肯定都会尽力施救,不会视而不见,见死不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看到有人自杀而没能救下来到话,内心也会很自责,即使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而且,旁人往往也不知道自杀的人为什么要自杀,万一只是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一时想不开,这样的自杀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该救还是要救的,因为人的生命一旦失去,就再也找回不来了。

正常人是不会自杀的,大部分自杀的人,往往都是因为遇到了各种各样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可能是得了绝症生不如死,有可能是感情受挫痛不欲生,有可能是事业失败债务缠身。总之,一个人肯定是遇到了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自杀,所以要真正救他们,不只是要救他们的命,更要救他们的人生,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果问题依旧解决不了的话,他们最终还是会走上绝路的。只有彻底打消他们自杀的念头,才叫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果只是救了他们一次,结果他们最终还是自杀了,那也算不得胜造七级浮屠了。

要想真正做到胜造七级浮屠,就不能只是在自杀的时候去救别人,而是要尽力做到不让任何一个人选择自杀。正常人都是想活着的,没人会无缘无故选择自杀,只有活不下去了,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才会选择自杀。如果一个社会有太多的人自杀,那么肯定是这个社会出现了问题,让人活不下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光是救人一命是不够的,而必须要对社会进行改造,让人能够活下去,这才是真正的胜造七级浮屠。

如果只是在别人自杀的时候再来施救,甚至还要怪罪这些选择自杀的人浪费公共资源,把施救的民警和消防员置于险境,这就是本末倒置了,只不过是为了转移矛盾,不敢承认真正的问题所在罢了。

2022年3月17日

过年团圆最重要,因为平时难团圆

过年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最重大的意义就是团圆,这也是过年依旧还有生命力,依旧还有重要影响力的主要原因。之所以过年最重要的是团圆,就是因为平时难团圆,要是平时一家人都在一起,天天都能见到,过年团不团圆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可能会由于长时间在一起,家庭成员间积累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反而希望能有个节日可以不待在一起的好。

在以前,团圆并不是春节最大最重要的主题,因为以前人口流动小,大多数人都在家乡生产生活,既然没有离家,也就不存在什么团圆问题了。在改革开放之后,一大批农民工背井离乡,到城里面打工,往往一年到头才能回家一次,这才出现了团圆的问题,春运也随之产生,过年才显得那么重要。

而之所以农民工要进城打工,都是因为被生活所迫,他们进城也只是打工挣钱,很难在城里定居下来,自然也无法把家安在城里,平时也就不能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只有等到过年才有机会回到家乡和家人团圆。

如果农民能在农村有足够的收入,也不用背井离乡,到城里去打工挣钱了,这样过年的时候就不存在团圆的问题了。如果农民工能在城市里安家,能把家人都接到城市里一起生活,也不会存在团圆的问题,过年就不用回老家,也就不会有大规模的春运了。

只可惜农民在老家挣不了多少钱,只能进城打工,而进城后又很难在城里安家,因为收入太低,房价太高,于是就只能和家人长年分隔两地,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回一次家和家人团圆。这样一来,回家过年自然就非常重要了。

正是因为农民工面临这样两难的处境,所以过年才和回家,才和团圆联系到了一起,而这只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是时代的产物,并不是什么自古以来就如此。正是因为平时难团圆,所以唯一能团圆的过年才显得那么珍贵。虽然团圆是美好的事情,但是这样的团圆并不值得夸耀,也并不令人感动,反而应该让人深思,为什么农民一定要背井离乡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不能留在家乡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什么农民又很难在城市立足,无法和家人一起安居乐业?

当然,情况也在发生变化,以前的农民工都是孤身在外打工,妻儿老小都在老家,这是最极端的情况。随着条件的改善,很多农民工是夫妻一起外出打工,把老人孩子留在老家。再到后来,一部分农民工挣了些钱,再背上一些房贷,终于能在城里买房了,又把孩子接到城里,老家就只剩老人了。老人往往在农村生活习惯了,不喜欢城市生活,到城里来也没事干,于是就独自留在农村。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是小家庭实现了团圆,大家庭并没有团圆,因此到了过年,很多人还是要回家过年。

等到老一辈人都去世了,回家过年就将不再是主流了,也不存在团圆的问题了。到那个时候,过年的重要性也会大大减弱,直至蜕变为一个普通的节日,甚至退出历史舞台。随着中国逐渐走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年的重要性本来就在逐渐降低,要不是农民工这一群体对于团圆的需求,过年就更没有那么重要了。

很多人都感慨现在过年没有年味了,这没什么好遗憾的,因为这是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过年本来就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民生活贫苦,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自然就对过年很期待,也就感到很有年味了,而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每天都像过年一样,那么过年自然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对于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城市里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过年确实不再有吸引力了,很多人也都对过年的一些传统习俗非常陌生,因为这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而且还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困扰,比如说走亲戚的问题。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也会随之改变,在中国彻底实现现代化之后,尤其是农村实现现代化之后,过年恐怕就只有进入博物馆了。即使人们还要继续过年,也和以前的过年完全不同了。

2022年1月30日

天价彩礼是经济问题,根源是供需失衡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结婚时都避不开彩礼,只是在数目上有一些差异。中国社会仍旧是一个人情社会,在很多时候都要面对送礼的问题,婚姻中更是如此。彩礼和婚姻密切相关,本质上是经济问题,婚姻制度本来也就是一种经济制度。彩礼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礼节,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礼节就有些不适应了,出现了种种问题。

从市场价格理论的角度来看,彩礼能存在,是因为一部分人有需求,另一部分人有供给,双方都有意愿达成交易。如果只有供应,没有需求的话,那么彩礼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了。在婚恋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女方拥有议价权,就可以要求男方提供更多的彩礼,男方为了结婚,也不得不接受。由于供不应求,彩礼也就水涨船高了,直到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出现天价彩礼。

婚恋市场之所以会供需失衡,最主要就是因为性别比例出现了问题,因为男多女少,所以女方就更有议价权。而性别比例之所以会失衡,又主要是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本来正常情况下,男女出生比例是一比一,但是由于重男轻女,很多女孩生下来了,但是根本长不大,所以成年女性人数就大大少于成年男性人数,性别比例也就失调了。

重男轻女虽然是不对的,但是在现实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男性在生存竞争中具有优势,所以生男孩对整个家族利益至关重要,再加上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迟早要嫁到别人家里去,成为夫家的人,所以她们在父母眼中就是“赔钱货”,那么重男轻女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性别比例失衡之外,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也是天价彩礼存在的社会基础。大量农村女性都想嫁到城市去,因为城市的条件比农村更好,这样一来,农村的男性就会进一步面临供需失衡的局面,那么就不得不花更多的彩礼才能结婚了。

另外,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使得一部分先富的人,很轻松就能支付得起彩礼,他们在婚恋中就很有优势。由于这部分人给得起彩礼,把市场价格拉了上去,就逼得其他人不得不砸锅卖铁也要支付天价彩礼,否则就找不到老婆,结不了婚。

要解决天价彩礼的问题,关键还是要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要么增加供应,要么减少需求。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增加供给,就只能减少需求了,那就是一部分人给不起天价彩礼,不得不打光棍,或者有部分男性主动退出婚恋市场。只要增加供给,减少需求,价格就会稳定在正常的水平,如果供大于求的话,那么价格还会不断走低。

增加供应也有一些办法,比如在国外去找对象,或者慢慢等性别比例逐渐恢复。在天价彩礼的影响下,再加上重男轻女观念的淡化,大部分新父母都会更喜欢生女儿,即“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女儿是“招商银行”,儿子是“建设银行”,未来要付出的代价相差很多。这样一来,性别比例就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背后发挥作用。只要性别比例恢复正常了,供需失衡的现象就会消失,天价彩礼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了。

另外,若是有一天婚姻制度不复存在了,婚恋市场没有了,那么彩礼也就不存在了。

2021年12月25日

内卷不是因为文化传统,是因为被剥削了

东亚三国内卷成风,生育率低迷,根源不在于文化因素,不是所谓的儒家传统文化导致的,而是在东西方文明的竞争中落败造成的。也就是说,如果东亚三国在东西方文明的直接交锋中胜利了,那么现在内卷的就该是欧美了,东亚三国就会变成真正的发达国家,而欧美国家则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当然,东亚文明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落败,和儒家传统文化的腐朽落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有关系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定律,所以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源都在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上,而不是什么文化因素。用文化传统来解释内卷,无非就是要打击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让中国放弃自己的正确道路,全盘西化,做欧美国家的附庸,继续被他们剥削。当然,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文化已经过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继承,而不是全盘继承。

之所以会出现内卷,就是发展碰到天花板了,没有太多进步空间了。蛋糕做不大了,分起来就麻烦了,大家都想要更多蛋糕,那就只能恶性竞争,疯狂内卷了。你不卷,本该属于你的那一份就被别人卷走了,所以不卷是不行的。如果在内卷中占了上风,就可以卷走别人的蛋糕,那自己的日子就好过多了。至于那些没分到蛋糕的人,就只能怪自己卷得不够努力,或者运气不好了。

而之所以蛋糕做不大了,是因为上面有欧美发达国家压着,欧美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可以靠资本和科技优势吸其他国家的血,他们就好比是地主老财,中国就好比是长工,地主老财怎么可能让长工也变成地主老财呢?没有长工,地主老财剥削谁呢?有人说,大家可以一起当地主老财,但要是大家都变成了地主老财,那大家就都不是地主老财,都变成长工了,地主老财肯定是不会答应的。

所以,欧美国家想尽办法都要阻止中国发展,不让中国完成产业升级,变成发达国家,去分他们的蛋糕。如果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了,那欧美国家就不再是发达国家了。欧美国家之所以是发达国家,是因为有发展中国家存在。也正是因为有欧美发达国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

并不是说欧美国家已经是发达国家了,所以就不用发展了,而是因为有一大堆发展中国家在,尤其是中国在,他们就可以躺着吸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血,发不发展也就所谓了。只要发展中国家一直发展,就等同于发达国家在发展,因为他们就是发展中国家身上的蛀虫。

要打破内卷,关键就是要实现产业升级,打破欧美发达国家的垄断,继续把蛋糕做大,有更多的蛋糕可以分,大家就没必要展开恶性竞争,疯狂内卷了。虽然日本和韩国早在中国之前就已经发展起来,并且跻身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日本和韩国都不是正常的国家,因为他们的国土上都驻扎有美军。一个国家被别的国家驻军,这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没有真正的主权,甚至都不能称之为国家,日本和韩国都是这样的。

日本和韩国之所以能发展起来,成为发达国家,一方面是他们自己足够努力,抓住了时机,但最根本的还是美国的扶持,是美国让他们发展了起来。美国能让日本和韩国发展起来,就能遏制他们的发展,所以日本和韩国最终还是逃不掉内卷的命运,生育率非常低迷,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而由于发展受到了遏制,日本和韩国也就成了没有未来的国家,生育率低迷就是日本和韩国没有未来的最大特征。

中国和日本以及韩国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拥有绝对的主权,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当然,中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但这和日本以及韩国是完全不同性质的。

中国现在也进入了内卷阶段,生育率也非常低迷,但中国并不是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充满希望,充满未来,中国现在越来越强大,有实力突破欧美的围堵,实现产业升级。而一旦实现了产业升级,中国人民就不用再疯狂内卷了,就能过上发达国家人民过的好日子了。当然,这样一来,欧美国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2021年12月24日

进化没有目的,只有结果

对于大自然来说,生物的繁殖是没有意义的,大自然本身也不需要什么意义,只有人类这种有思维,有意识的生物才会去追求所谓的意义,而且人类不仅自己要寻找意义,还要给大自然强加上意义,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这其实就是唯心主义。

大自然不是人类,是没有意识,没有思维能力的。大自然不会像人类一样做事要考虑利害关系,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大自然只会遵循自然规律而发展变化。如果把大自然当作人类,以拟人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只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

人类自以为是大自然的主宰,大自然离不开人类,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人类的一厢情愿罢了。不管有没有人类,大自然都会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不会因为没有人类就怎么样了,而且人类也没有能力改变自然规律,反过来还时时处处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话,往往就会吃亏。

人类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认为繁衍是很有意义的,是非常伟大的,实际上繁衍是并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就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大自然有意而为之的,大自然本来也是没有意识的,没有意识又何谈有意为之?跳出社会来看,人类的繁衍和其他物种的繁衍一样,都只是自发的生理现象罢了,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也没有什么意义可言。

繁衍无非就是一些物种具备繁殖能力,然后产生了下一代,下一代又产生下一代,就这样一直产生下去。至于物种为何会具有繁殖能力,无非就是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有繁殖能力的物种都流传下来了,没有繁殖能力的物种全都灭绝了。很多人都默认所有物种都有繁殖能力,但其实并不是如此,比如说骡子就没有繁殖能力,虽然它们是人工创造的物种,但事实上他们就是没有繁殖能力的,没有能力产生下一代。

我们不能因为骡子是人工创造的就不承认它们是生物,也不能因为它们没有繁殖能力就不承认它们是生物。是不是生物和有没有繁殖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没有繁殖能力的生物也可以正常生存。人类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繁殖能力,就否定他是人这一点,尤其是对于女性。有的人默认女性是生育工具,认为没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低人一等,否定她们的人生价值,甚至不把她们当作人看,这显然是不对的。

当然,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有所不同,人类社会需要有新生人口来剥削,而新生人口必须通过女性才能产生,所以女性要具有繁殖能力这一点是强制性的,如果没有繁殖能力,女性就会被社会歧视,甚至抛弃。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发展阶段,女性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在生育上贡献自己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除去生育能力之外,社会其实是不那么需要女性的。换句话说,如果男人自己能生孩子,而且生出来的也全都是男人,那么社会就不需要女人,也不会存在女人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没有性别之分了。这就是人类社会生存法则,和自然丛林的生存法则一样残酷。

从结果导向的角度出发,人类和现存的其他物种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都有繁殖能力,都有后代产生,并且一代一代传到了现在。而在历史上,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的物种存在过,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后代留下来,所以我们就不知道,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存在过。人类不知道的事情多了去了,如果仅仅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说某某某不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表现。

很多人对自然选择和进化论都存在误解,由于总是有自我代入的倾向,所以就会得到一些拟人化的结果,以为这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认为进化是朝着某一个固定的方向前进的,然而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的。进化本身是随机的,没有意识,没有目的,也没有固定方向。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固定方向的话,那只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方向,因为生物必须有适宜的自然环境才能生存,所以进化的唯一方向就只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方向,这就是进化的本质,即自然选择,由自然环境来决定哪些物种可以生存下去,哪些物种会被淘汰。

打个比方,进化是在一个迷宫里进行的,迷宫只有一个出口,而这个出口只有那些适应自然环境的物种才能找到,其他不适应自然环境的物种都被困在迷宫里面了,没有出路。我们都是站在迷宫外来看待这一切,所以只了解走出了迷宫的物种,而对于没有走出迷宫的占绝大多数的物种缺少足够的认识。在幸存者偏差的影响下,我们对进化的认知就会出现错误,误以为现有的物种都是有意识,有目的,故意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自然选择是大自然主导的无意识行为,而不是人类自己主导的有意识行为,所以是自然选择,而不是人类选择;第二,之所以叫作选择,是因为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讲究的是适者生存,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就能生存下来,并且有机会留下后代,不能适应的就只有死亡,大概率也没有后代留下来,留下的后代多半也不能适应自然环境。

从结果倒推的话,人类和其他现存物种是因为在自然选择中具有优势,能适应自然环境,所以才能生存繁衍至今。人类会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因为现在这个样子相对而言最有利于生存。如果进化成别的样子更有利于生存的话,那么人类就应该是别的样子,而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否则就不利于生存了,有可能会走向灭绝。

进化论的真谛就是结果导向论,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也没有任何目的可言。是因为先随机进化成了某个样子,有利于生存和繁衍,人类和其他现存物种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因为某个样子有利于生存和繁衍,人类和其他现存物种就朝着这个样子进化,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原因和结果是恰恰相反的。事实上,某个样子是不是有利于生存,也要经过自然选择,经过实践检验才知道,否则谁又知道到底什么样子才最有利于生存呢?不知道什么样子最有利于生存,我们又如何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朝着某个样子进化呢?

进化之所以是随机的,没有意识,没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是因为基因重组和突变就是随机的,没有意识,也没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基因重组和突变有好有坏,这里的好与坏,标准就是能否适应自然环境,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就是好的,不能适应的就是坏的。其中相对而言最好的基因就具有优势,能适应自然环境,可以通过繁衍流传下去。相对而言没那么好的基因,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就比较弱,生存都有问题,要通过繁衍流传下去的难度就更大了。

一些基因能流传至今,也不是因为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这些基因能适应自然环境,在自然选择中有优势,有利于生存,在生存得到保障之后,这些基因就可以通过生物的繁衍,一代一代传下去。如果在自然选择中没有优势的话,再好的基因也很难流传下去。生存都得不到保障,又何谈繁衍呢?所以能流传下来的基因必然是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基因。如果某个基因只是表现出来的性状很好看,而在自然选择中没有优势的话,也算不得是好基因了,毕竟生命的第一要务是生存,而不是看起来好看或者别的什么。

进化虽然是随机的,但是由于自然环境是相对固定的,所以进化的结果必然是具有相似性的。因为生命产生和存在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不管怎么进化,大多数生物都会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说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的生理活动,人类生存离不开这些,绝大多数动物也离不开这些,因为这些生理活动是生命赖以存在和维系的基础。

不过,要是自然环境也发生了突变,变得和以前大不相同,那么所有物种的进化方向都会发生改变,之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一些物种,就会变得不适应自然环境,甚至被淘汰了。

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除了自然选择之外,人类也可以进行人工选择,比如说培育各种杂交的优良农作物和牲畜,还可以培育各种宠物等。当然,人类现在还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进化,至少现在还不具备这个能力,不能想进化成什么样,就进化成什么样。不过如果人类有一天掌握了控制基因的能力,或许就能控制自己的进化了。

2021年12月24日

繁殖不是人的本能,性欲才是

从结果倒推,现存的物种应该都是有繁殖能力的,因为如果某个物种没有繁殖能力的话,就不会有后代留下来,那么现在也就不会存在这么一个物种了,甚至人们可能都不知道以前存在过这样一个物种。当然,物种中的某些个体,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繁殖能力,但这并不会影响整个物种的繁衍。

繁殖能力是正常人都具有的能力,这是一种主要由性欲驱动的能力,而性欲则是经过自然选择产生的高级繁殖机制,之所以说高级,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很难抵制性欲的诱惑,都会变成欲望的奴隶,主动成为繁殖的工具人,让这场接力赛一直跑下去。如果有人拒绝成为欲望的奴隶,或者天生的没有性欲,坚持不和异性发生性关系,那么他就很难留下后代。

也就是说,即使有人具备可以抵制性欲诱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由基因控制的(在生殖系统都发育正常的情况下却没有丝毫性欲,而不是单纯地凭借意志力来抵制性欲诱惑),这样的能力也是不可能传下去的,因为有这样能力的人,理论上是不能留下后代的,不能留下后代,这样的能力自然就没法通过基因传下去。

这个问题和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问题类似,因为蛋是鸡生的,鸡又是蛋孵出来的,所以很多人就搞不清楚先有的谁了,对此都没有辨别能力。实际上,鸡才是一个物种,蛋只不过是鸡的繁殖工具罢了,所以很显然是先有鸡才有蛋。是因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鸡的祖先(很早以前的鸡和现在的鸡大不相同,甚至不能称为鸡)渐渐进化出了卵生的繁殖方式,所以才出现了鸡蛋,自此以后的鸡就都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了,而不可能是先有鸡蛋,才有的鸡。

正常人之所以都是有性欲的,也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就不存在没有性欲的人,而是因为有性欲的人才能留下后代,没有性欲的人大概率就没有后代,人们就往往会以为他们根本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经过漫长的时间,等到一代人全都去世之后,理论上,剩下的人都是有性欲的人的后代,如果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话,正常情况下他们也都将会是有性欲的人,因此人们自然就默认正常人都是有性欲的了。而且绝大多数人都默认异性恋才是正常的,因为性欲是为繁殖服务的。

说了这么多,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对于有性繁殖动物来说,性交是繁殖的前提,性欲又是性交的前提。在远古时代,人类对于繁殖没有充分的认知,最开始并不知道要完成性交才能进行繁殖,就好比一些从小完全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年轻夫妻,并不知道要完成性交才能生出孩子,以为两个人只要睡在一张床上就能怀孕。原始人类完全是在性欲的驱动下才完成繁殖的,由于受孕到分娩有10个月左右的时间间隔,所以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繁殖和性交有关,就往往以为女性肚子里的孩子是神灵赐予的。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伏羲的母亲就是因为踩了一个巨大的脚印才怀上他的,这证明当时的人们还不完全清楚怀孕的原理。后来人们慢慢总结经验,才发现女性肚子变大,生下孩子,是发生了性交的缘故。

在以上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所有的人都没有性欲,也不知道要发生性交才能实现繁殖,那么即使每个人都有正常的生殖能力,人类也很有可能就灭绝了。在进化史上,或许也存在过这样的情况,某个个体发生了基因突变,如果继续进化下去,本来是可以产生新物种的,但是由于它恰好没有性欲,不能完成性交,也不能完成繁殖,那么就不会有一个新物种产生了,因为它的基因传不下去。

在人类以及其他有性繁殖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可能产生过很多繁殖机制,但事实证明,只有性欲这种机制才是有效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存的绝大多数有性繁殖动物都采取了这一机制,只有这一机制一直流传了下来。

从理论上说,有性繁殖动物要想完成繁殖过程,首先就要让两性的生殖细胞顺利相遇,完成受孕过程,否则就无法产生下一代。所以,一切繁殖机制的最高目的就是让两性生殖细胞顺利相遇,要达成这一目的,就要让两个异性个体完成性交,而要让两个异性主动完成性交,最高级的方法自然就是性欲,让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主动完成性交,让生殖细胞顺利相遇,然后就能完成繁殖了。当然,除了欲望,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让两个异性完成性交,但效果都没有性欲的方法好。除了性交,也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让生殖细胞相遇,比如说试管婴儿,但这在自然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

对于有性繁殖动物本身来说,他们并不会刻意进化出性欲,也不可能刻意进化出性欲。基因突变是没有方向的,进化最终则是通过自然选择完成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性欲这种繁殖机制是在基因突变之后产生的,然后经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就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而其他的繁衍机制因为不适合自然环境,都被淘汰了,就没有流传下来。

如果在进化的过程没有出现性欲这一繁殖机制,也没有出现其他更好的繁殖机制,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有性繁殖动物都灭绝了,不存在所谓的有性繁殖动物,就只存在无性繁殖的动物了。当然,之所以出现了性欲这一繁殖机制,并且成为有性繁殖动物的主流繁殖机制,也是有一定必然性的。有性繁殖动物要完成繁殖,首先就是要完成性交,只要能促使两个异性个体完成性交,理论上就能顺利完成繁殖。因此只要有某种繁衍机制能起到这个作用,那么这种繁衍机制就是有用的,而且会随着繁殖过程流传下去,性欲这一繁殖机制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因为它很好地起到了让两个异性个体完成性交,让生殖细胞顺利相遇的作用。

也就是说,在性欲这一繁殖机制下,所有的正常人必然都是有性欲的,都会变成欲望的奴隶,主动成为繁殖的工具人,让这场接力赛一直跑下去,把接力棒传下去,少有人能在生理上对抗这一繁衍机制。

性欲这一高级的繁殖机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人和动物在性欲的驱动下会主动进行繁殖。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动物来说,繁殖其实都不是那么愉快的事,都是要付出不小代价的,尤其是对于母体来说,但是由于性欲的介入,大家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愉快,所以也就欣然接受了繁殖的使命,甚至把繁殖当作人的本能。

然而,繁殖并不是人的本能,性欲才是真正的本能,只是由于性欲和繁殖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大家就把繁殖也当作本能了。繁殖不是人的本能这一点其实很好证明,那就是避孕的出现,如果繁殖真的是人的本能的话,现在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选择避孕,避孕产品的销量也不会那么高了。性欲是人的本能这一点也很好证明,那就是正常的成年男女都会对异性有兴趣,这一点不用多说,大家心里都很明白。

更有说服力的一点是,正常成年男女都会对异性有兴趣,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对孩子有兴趣,实际上有很多人是不喜欢小孩的,这就说明繁殖不是人的本能。在养育成本快速上涨的时候,很多人都主动选择了少生,甚至不生。正是因为繁殖不是人的本能,所以人们才能主动拒绝,而性欲是人的本能,所以一般人就很难拒绝。真正的本能,人自己是很难拒绝的,食欲如此,性欲也是如此。

准确地说,繁殖只是人类社会的本能。因为人类社会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来剥削,所以整个社会,尤其是统治阶级才如此看重繁殖,威逼利诱,想尽一切办法都要让大家多生孩子。如果大家都不生孩子了,社会就没有足够的剥削对象了,发展就会遇到问题,这就是现代化社会普遍遭遇的“低生育率陷阱”。

2021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