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用表面上的公平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公平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普通高等学校主要指的是大学、学院、专科学校等院校,一般合称为大专院校。也就是说,高考就是大专院校的招生考试,“高”指的是普通高等学校,而不是指高中。当然,高考的“高”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高中生,因为只有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人才能参加高考。但是,不能把高考等同于高中毕业考试,高中毕业考试专门有另外的考试,也就是会考。只要通过了会考,即使不参加高考,也能拿到高中毕业证。不上大学的人,也只需要参加会考就行了,不用再参加高考。

高考和会考两种性质不同的考试,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具有淘汰性质,而会考则是水平性考试,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就能通过,不存在选拔和淘汰的问题。所以,会考主要是看成绩,高考主要是看排名,当然排名也是通过成绩来确定的。

简单地来说,高考就是通过成绩排名来进行选拔,以确定哪些学生可以读大学,哪些学生又可以读好大学和好专业,主要的选拔标准就是成绩,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分数的高低。在其他条件都差不多,并且都填报了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的情况下,分数更高的学生就能被录取,分数比较低的学生就可能被淘汰,只能调剂到其他专业,或者彻底落选,没有大学可上。既然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就必然会有人被录取,也必然会有人落选,如果每个人都有大学可上的话,也就用不着选拔了。当然,由于有学校和专业的差别,即使未来所有人都可以上大学,也还是免不了有选拔和竞争。

考试最重要当然就是公平,对于作为大专院校选拔性考试的高考来说,公平就更为重要了,甚至可以说是高考的生命线。如果不能保证公平,高考就将失去大家的信任,也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在很多人看来,高考也确实是非常公平的,因为高考的主要标准就是成绩,而高考通过严密的组织安排,无论是在考试还是阅卷以及录取阶段,都能有效地防止各种作弊行为,因此也就能保证一定的公平,确保考生之间是公平竞争,只以分数来一较高下。

虽然高考从形式上来说是公平的,有效地防止了各种作弊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就是真正公平的,只看分数的选拔模式,看似是公平的,实则还是充满了各种不公平。也就是说,高考其实也只能保证相对的公平。当然,要想通过高考来做到绝对的公平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世界上也不存在绝对的公平。除了只能保证相对的公平之外,高考的最大的问题是用表面上的公平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公平,让人们误以为高考是真正公平的,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高考这样的选拔模式,也接受了实际上的不公平。

之所以说高考不是真正公平的,反而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公平,一方面是因为高考制度也存在一些漏洞和问题,比如说一些加分政策在客观上就是不公平的,一些省市自主命题和一些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存在不公平,还有一些大学的不同地域录取比例差别很大,也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诸如此类的一些漏洞和问题,让高考的公平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虽然高考的存在给了一些寒门子弟通过寒窗苦读,考上好大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寒门子弟,尤其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要通过高考和城里的学生,尤其是豪门子弟竞争是很困难的,虽然他们可以通过高考获得和这些人同场竞技的机会,但是能竞争得过的始终还是少数,因为他们方方面面的条件和资源都不如别人。最关键的是,即使他们赢了高考,考上了好大学,也很难真正赢得人生。也就是说,即使高考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但真正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始终都是少数,这也就意味着表面上看似公平的高考,实际上还是不公平的。

人们认为高考是公平的,一大前提就是能通过高考考上好大学,然后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事实证明,想通过读好大学来改变命运是越来越困难,越来越不可能的了。在当今社会,即使考上了好大学,要想彻底改变命运也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那些出身非常低微,起点非常低的人,才有可能通过高考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主要也是因为他们的起点比较低才能有如此大的变化。既然大多数人都不能再通过高考彻底改变命运,这就说明高考不再是公平的,也越来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高考考上好大学来改变命运,这也只是特殊时期的特色现象罢了,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建设和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所以很多人就能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阶级固化的形成,人才的已经越来越廉价,而且在当今的大学教育环境之下,读完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因而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问题就出在阶级固化上,阶级固化一旦形成,家庭出身就成为了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最大因素,因此高考也就变得无足轻重,类似于鸡肋了。家庭出身好,有权有势的人,即使不参加高考,不读好大学,也同样可以过上好日子。而那些家庭出身不好,没权没势的人,即使寒窗苦读,考上了好大学,也很难过上真正的好日子,只是比不读大学要好一点儿罢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考表面上看起来再公平也没有意义了,不可能真正确保公平。

事实上,高考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还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公平。高考的制度模式让大家误以为高考是公平的,于是大家就都全力以赴为高考而努力奋斗,结果到头来还是很难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有人就对高考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但是由于高考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比较公平的,所以别人就会说不是高考不公平,而是有的人还不够努力,这就用所谓的不够努力来掩盖高考的不公平。但是如果高考确实是不公平的,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因为高考表面上看起来是公平的,于是大部分人都还是围绕着高考转来转去,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代价,但最终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很多人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而且找不出高考的问题,就只能从自己或者别人身上找问题了,但找来找去终究是找不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因为问题就出在高考本身,高考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而且用表面上看似公平的制度模式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公平。所以,要想达到真正的公平,就必须跳出高考这个框框,如果还是在这个框框中兜圈子,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公平的。

当然,有人会说,高考虽然确实有一些问题,也不是那么的公平,但也找不出比高考更公平的方式了,所以就只能勉强接受高考这样的选拔模式,否则只会变得更不公平。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如果没有高考的限制,大学招生确实很有可能会变得更不公平,寒门子弟甚至都没有机会再改变命运了,高考至少还能给他们一线生机。但是,这也并不是维持和保留高考制度的理由,而且也并不是不存在比高考更公平的模式,不过问题的关键已经不是招生制度合理不合理,公平不公平,而是由于阶级固化,读大学已经很难再改变命运了,因此即使能保证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也是没有意义的了。

也就是说,问题已经不是高考公平不公平了,而是整个教育制度,以至于整个社会公平不公平了。高考公平也好,不公平也罢,都无法改变读大学很难再改变命运的事实,问题已经超出了高考的界限,不是高考本身能解决的了。既然如此,不论是对高考进行改革,还是换一种招生制度,都无济于事,不仅解决不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反过来说,恰恰是因为社会上的不平等,才导致了教育上的不平等,以至于高考已经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问题从来都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只局限于教育层面,是不可能真正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问题的,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从阶级固化的角度入手,解决了社会上的不平等,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教育上的不平等。只要社会上的不平等问题解决了,教育上的不平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也只有社会上的不平等问题解决了,教育上的不平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否则都是无济于事的,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还会越来越严重。

等到教育上的不平等问题解决了,是继续采取高考的招生制度,还是别的什么招生制度,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当然,高考虽然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公平,但应试教育的方式却是违背教育本质的,也不符合社会的实际要求,因此在教育上的不平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之后,就不应该再继续保留高考制度了,而应该采取更符合教育本质和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和招生制度。

2022年6月30日

大逆不道还是合理反抗?——论乱伦

在古代社会,乱伦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罪行,一旦坐实就会被处以极刑,因为乱伦直接触动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这是封建统治者不能容忍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乱伦也是严重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虽然不一定会触犯法律,但也会为人所不齿,甚至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很多人一听到乱伦这两个字,往往也都会嗤之以鼻,甚至当成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从字面上来说,乱伦就是乱了伦理关系,而伦理关系主要是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基本人伦关系为代表的长幼尊卑的关系。广义上,一切扰乱了伦理关系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乱伦,而狭义上,乱伦主要是指在性关系方面扰乱了伦理关系。在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统治之下,只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合法婚姻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他的性关系都是不被认可的,乱伦的性关系就更加为社会所不容了。

乱伦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和自己的合法配偶之外的异性亲属发生性关系,比如说父女、母子、兄弟姐妹、公公儿媳、岳母女婿以及兄弟姐妹的配偶之间。由于公公儿媳和叔嫂乱伦的例子比较多,所以很多文学作品都有涉及,比如说《红楼梦》中宁国府的仆人焦大就曾骂道:“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扒灰指的就是公公儿媳乱伦,宁国府的贾珍就和他的儿媳秦可卿发生了乱伦,秦可卿也因为乱伦的事情败露而上吊自杀了,养小叔子则指的是叔嫂乱伦。另外,在《水浒传》中,武松和潘金莲之间也是叔嫂关系,只不过是潘金莲一心勾引武松,而武松却严词拒绝了,两人实际上并没有乱伦。在《东周列国志》中,还有“上烝下报”的典故,说的是卫宣公先是和他父亲的姬妾夷姜乱伦,生下了公子伋,后来又娶了本该嫁给他儿子公子伋的宣姜,生下了公子寿和公子朔,而由于宠爱小儿子公子朔,卫宣公最后还派人暗杀了公子伋,公子寿也为了保护公子伋而死。上烝指的就是男性晚辈和女性长辈乱伦,下报则指男性长辈与女性晚辈乱伦,而卫宣公两样都占了,于是就有了上烝下报这个专指乱伦的成语。

由于有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在前,除了封建统治者,在很多平民百姓看来,乱伦也是不好的,一个“乱”字也充分表明人们对于乱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乱”字的意思就是说,本来各种伦理关系都是好好的,结果非要有人去扰乱这些关系,这当然就不对了。但是,如果这些伦理关系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对的,或者说有问题的,那么乱伦还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吗?

就好比“造反有理”这句口号,在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看来,这当然是大逆不道的,造反也是毫无道理的,但是封建统治者压迫和束缚人民,人民起来反抗和造反有什么不对呢?因此,对于深受压迫和束缚的人民来说,造反恰恰就是有理的。当然,造反从词性上来是一个贬义词,是封建统治者的用语,人民应该用革命才恰当,而革命无疑是有理的。同样,乱伦也是封建统治者的用语,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乱伦,在被压迫和被束缚的人民看来就应该恰恰相反。

乱伦实际上就是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反抗,也就是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因此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虽然很多乱伦的人都只是为了发泄和满足的自己的性欲,而这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性欲是人的正常生理欲望,也是人类繁衍的生理基础,凭什么要用伦理关系来限制人们的正常欲望呢?就算以发泄和满足的自己的性欲为目的的乱伦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只要是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上,社会和其他人又有什么资格强加干涉呢?甚至还要以此为借口剥夺当事人的自由和生命。

而且,伦理关系是建立在婚姻不自由的前提下的,封建社会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是不能自己做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要想和自己真正相爱的人在一起往往是不太可能的,历史上也不乏彼此相爱的男女,因为受到各种伦理关系的限制,无法合理合法地在一起的例子,最终只能压制自己的情感,抱憾终身,这不正是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对人的压迫和束缚吗?反抗这样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又有什么不对呢?乱伦为什么就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呢?

既然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是封建统治者压迫和束缚人民的思想工具,那么扰乱伦理关系就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很多人还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没有对乱伦形成正确的认识,一味地加以排斥和否定。当然,支持乱伦并不是说要大家去乱搞男女关系,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而是让大家意识到所谓的伦理关系是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产物,从根本上说则是私有制的产物,是封建统治者用来压迫和束缚人民的思想工具,既然如此,乱伦客观上就是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对人的压迫和束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很多人还是秉持和封建统治者一样的立场,把乱伦看成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这就在客观上维护了封建思想,很多人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再说回到伦理关系上来,婚姻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一直存在下去,所以也就并不是什么永恒的东西,而那些附着在婚姻家庭之上的各种伦理关系当然也会随着私有制的灭亡而灭亡。如果伦理关系都不复存在了,还有什么伦理关系可以乱呢?还有什么乱伦可言呢?在原始社会,就不存在婚姻家庭,也不存在各种伦理关系,人们之间的性关系也毫无禁忌,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婚姻家庭和伦理关系不复存在之后,人们之间的性关系也将毫无禁忌,完全自由自在,不受他人干涉。也只有这样,每个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独立而自由的个体。

所以,乱伦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统治者的合理反抗。人们应该摆脱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解放思想,正确看待乱伦,不要一看到这两个字就嗤之以鼻,避之唯恐不及,这两个字也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没有那么恐怖和吓人。当然,在婚姻家庭和各种伦理关系尚存的当今社会,人们还是应当恪守不乱伦的道德底线,否则不仅会影响个人声誉和家庭关系,还会给其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另外,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出发,禁止乱伦也是有意义的,不过也只是局限于近亲结婚上。

大家应该明白,伦理关系和婚姻家庭一样,只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不是什么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总有一天会突破这些伦理关系的限制和束缚,真正实现性的解放。到了那个时候,就不会再有什么伦理关系来限制和束缚的人们的性行为,人们也才真正理性平和地看待自己正常的性欲,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是被各种伦理关系所限制和束缚,以至于都不敢光明正大地承认自己的性欲,进而导致心理和人格扭曲。

最关键的是,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是封建统治者压迫和束缚人民的思想工具,尽管其中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但我们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反对一切封建思想的糟粕。也就是说,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支持什么,我们就要反对和抵制什么;而封建统治者反对和抵制什么,我们恰恰就要提倡和支持什么,当然这也不是完全绝对的。比如说造反和乱伦这样的事情,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但是在人民看来,这些事情就是有理的,应该支持的。至于所谓的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要在批判的基础上来继承,而不是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者早已经被推翻,但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依旧很大,而且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封建思想的巨大影响,甚至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了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成为了思想上的奴隶,主动维护各种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结果却是加深了封建思想对自己的压迫和束缚,如果有人提出异议的话,他们还要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来维护这些压迫和束缚自己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认为提出异议的人是大逆不道,道德败坏,这才是十分可怜可悲又可恨的事情,更足以见得封建思想对人的压迫和束缚之深之重。

2022年6月29日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很多老师和家长鼓励和督促孩子好好学习的常用口号,这句口号也确实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很多孩子都在这句口号的号召下,怀着通过知识改变个人命运的美好愿望,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取得了好成绩,考上了好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但是问题来了,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取得了好成绩,考上了好大学,一个人的命运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与众不同吗?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知识确实是可以改变命运的,现实中也确实有过不少通过知识改变个人命运的例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恢复高考制度之后,一个人要是能考上大学,命运就很有可能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所谓的人中龙凤,和其他没有读过大学的同龄人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会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的主要原因所在。

不过,以前知识能改变命运,并不代表现在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尤其是像以前一样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阶级固化的形成,知识改变命运已经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虽然也还是有一些知识改变命运的个例,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即使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也是非常有限的。

随着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的不断推进,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变成了平民教育,甚至变成了一门生意。在大学扩招以前,招生名额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考上大学,这一小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考上大学之后,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人生走向。而在大学扩招以后,招生名额大幅增加,要考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虽然顶尖大学的竞争依旧很激烈,但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大学生的整体水准也在不断下降,以至于出现大学生遍地都是,就业十分困难的现象,所以很多大学生不得不继续深造,通过读研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随着考研热的出现,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通过读大学来改变命运也是越来越不可能的了,知识改变命运也渐渐变成了一句空话,甚至是骗人的话了。很多学生努力奋斗,考上了大学,结果到了大学却感到非常失望,在学校里也没能学到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毕业之后找工作也困难重重,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收入甚至还不如那些没读过大学的同学,即使找到了好工作,面对高房价也无能为力,改变命运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很多人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以前通过知识就能改变命运,而现在却很难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了,是因为学的知识不一样了,还是因为教育质量下降了?虽然不可否认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知识之所以不能再改变命运了,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知识本来就不能真正改变命运,以前通过知识能改变命运,那只不过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现象罢了。其实在大多数时候,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都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都是不可能的,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能真正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也不一定是完全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

在讨论知识能否改变命运之前,首先应该搞清楚的是为什么要改变命运。既然要改变命运,那肯定是因为命运不好,如果命运很好的话,还有什么必要去改变呢?那么是不是所有人的命运都不好,都需要改变呢?当然不是,有的人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出生就跑在了别人的前面,甚至起跑线就是别人的终点线,这样的命运还有什么好改变的呢?只有那些一生下来命运就不好,在起跑线就输了的人,才需要改变命运。有的人一生下来命运就没有别人的命运好,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命运和别人一样,甚至比别人更好的话,还用得着改变命运吗?既然用不着改变命运,那么知识能否改变命运,或者能否通过其他的什么东西来改变命运,就并不重要了。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出身,如果家庭出身好,根本就用不着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如果家庭出身不好,要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也是不太可能的,也只有极少数天赋异禀,刻苦努力的人才能做到,而且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由于很多人的命运都不好,又不能从出身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就只能期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再加上之前有过一些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于是很多人也都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即使不能完全彻底改变命运,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也是好的。但问题是,如果通过知识就能改变命运,那出身岂不是就不重要了?如果出身并不重要的话,那为什么又有很多人的命运不好,远不如别人,还需要通过知识来改变呢?

由于出身就已经提前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命运,所以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显然就是一个伪命题,是不成立的,人们只是出于改变自己命运的美好期望而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只不过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期望着能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除了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之外,他们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来改变命运,但又不甘心认命,就只能抓住这一根仅有的救命稻草,即使救不了命,也不至于彻底绝望。高考也就是这一根救命稻草的化身,虽然高考不能保证公平,而且高考的存在恰恰掩盖了背后的不公平,但高考在形式上至少是公平的,能让广大人民接受。只有当人们发现通过高考其实也难以真正改变命运之后,才会慢慢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说法产生质疑。高考和古代的科举实际上是一回事,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然后就老老实实地寒窗苦读,不要去搞一些歪门邪道,虽然也确实有一些人通过高考或科举改变了个人命运,但那也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是不可能真正通过高考或科举而发生改变的,否则高考和科举就会不复存在了。

要改变命运,关键并不在于知识,知识只是改变命运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仅仅通过知识就想改变命运也是不切实际的。要想真正改变命运,只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之后,人人平等,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彼此公平竞争,那么也就不需要再改变命运了,也就是说不需要高考这种看似公平却完全不公平的招生制度,也不需要再接受违背教育本质的应试教育了。如果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无论是通过科举还是高考,亦或是别的什么教育制度和招生制度,广大人民都不可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会在应试教育上耗费太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也想不明白问题到底在哪。

当然,即使知识不能真正改变命运,但也不代表知识就不重要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一切人类的智慧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要能真正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学习知识是很有必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不能只为了学习为学习,学习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使用知识,也就是要学以致用,如果学习了知识却不使用,或者不会使用,那也是没什么意义的,也只有做到了学以致用,才能算真正学会了知识,并且才能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知识,以飨后人。

2022年6月24日

做一个无父无君之人

在封建社会,忠孝是两项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忠就是忠君爱国,孝就是孝顺父母。忠和孝其实是一回事,说白了就是无条件服从,在家庭内部要无条件服从父母,在国家内部要无条件服从君主,孝也是为忠服务的,归根结底就是要所有人都无条件服从君主,做君主的奴隶。每个人都有父母,而君主就是全国人民的君父,既然无条件服从父母是合情合理的,那么无条件服从君父当然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所以,很多封建统治者都提倡“以孝治天下”,目的就是通过推崇孝道来培养人民忠君爱国的奴隶意识,以便于顺利地剥削和奴役人民。

忠孝文化就是封建统治者奴化人民的工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封建糟粕的集大成者。古时候,很多人都把忠孝当成人生的最高追求,把那些能做到忠孝两全的忠臣孝子当成道德楷模。正所谓“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就是封建社会提倡忠孝文化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人不忠不孝的话,就会被世人唾弃,在社会上难以有立足之地,甚至还会被封建统治者严惩。不忠不孝,无父无君也是极具杀伤力的道德批判利器,足以将一个人骂的体无完肤,一文不值。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由于薛综说汉朝“天数将终”,又说曹操“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认为刘备和曹操相争是以卵击石,诸葛亮就斥问“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诸葛亮又说“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曹操世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而薛综作为汉臣,不仅不讨伐曹操,反而为曹操说话,说曹操是天命所归,于是诸葛亮就骂薛综是无父无君之人,薛综则“满面羞惭,不能对答”。诸葛亮搬出了忠孝的招牌,斥责薛综是无父无君之人,薛综就无言以对了。由此来看,由于忠孝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封建社会中,无父无君确实是一个杀伤力极大的道德批判利器,任何人都是难以招架的,一旦被扣上了无父无君的帽子,在人前就抬不起头来了。

忠孝文化是封建社会的思想糟粕,是封建统治者奴化人民的工具,而封建社会早已经被推翻,在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不应该再推崇这种奴化人民的反动思想,反而要号召每一个人都做无父无君之人,抵制所谓的忠孝文化。然而,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把忠孝两全,尤其是孝道当作立身之本和最高追求,还有人不遗余力地鼓吹忠孝思想,并且肆意对他人进行道德批判和道德绑架,这是很不应该的。

在封建帝制被推翻之后,皇帝没有了,所以忠君也找不到对象了,现代人也都成了“无君”之人。当然,皇帝没有了,但是国家还存在,而且人民的国家已经取代了封建统治者的国家,因此爱国还是有必要的,不过爱国也是有前提的,人民要爱国,首先国要爱人民,如果国家都不爱人民,甚至是剥削压迫人民的,那这个国也不值得人民来爱,而是应该像封建社会一样被推翻的。另外,爱国也并不是永恒的,因为国家是私有制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一旦私有制被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矛盾不复存在了,世界实现了大同,国家也就不存在了。国家都没有了,还爱什么国呢?不过,国家的消亡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在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同样,家庭也是私有制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也会随着私有制的灭亡而灭亡。家庭灭亡了,也就不存在父母这个角色了,那么也就不需要再孝顺父母了。父母都没有了,还孝顺谁呢?在没有家庭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由社会抚养长大的,而不是在家庭中长大的,不再依赖父母而生存,因此也就不需要家庭和父母了。当然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还是有父母的,这是谁也不能回避和否认的。而且即使家庭灭亡了,人在生理关系上也还是存在父母的,只是在社会关系上不存在父母了。

在当今社会,虽然家庭依旧存在,父母的角色也依旧存在,但这也不代表每个人都应该做大孝子,要无原则、无条件地服从父母。人们应该冲破封建社会愚孝思想的束缚,做一个真正的无父无君之人。当然,做无父无君之人并不是不爱父母,更不是不要父母,而是要打破封建家长制,破除人身依附,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来尊重和敬爱父母,而不是对父母百依百顺,无条件地服从,做父母的奴隶。现代社会是人人平等的,父母和子女当然也应该是互相平等的,不能说父母养育了子女就高人一等,更不能延续封建社会的长幼尊卑,伦理纲常那一套,用愚孝思想来压迫和束缚子女。

忠孝文化也是封建礼教伦理纲常很重要的一部分,三纲分别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也就是忠,父为子纲也就是孝。三纲实际上就是封建社会君权、父权、夫权对于人的压迫和束缚,而号召大家做一个无父无君之人,实际上就是要大家推翻君权、父权、夫权对于人的压迫和束缚。对于女性来说,他们还应该做“无夫”之人,这也不是说让女性不要结婚,不要嫁人,不和男人谈恋爱,而是说女性不应该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成为丈夫的附属,无原则、无条件地服从丈夫,而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丈夫结合,相亲相爱,互相尊重。

在当今社会,皇帝已经没有了,人们基本上可以做到“无君”,但有的人头脑中还存在精神的皇帝,依然是“有君”之人,这主要是封建残余思想造成的。另外,由于当今社会婚姻和家庭依旧存在,大多数人还是要结婚生子,要在家庭中生存,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所以人们也不能真正做到“无父”和“无夫”,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婚姻和家庭都不存在了,每一个人都成为独立而自由的个体,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无君无父无夫,摆脱一切束缚和压迫。

即使现在不太可能真正做到“无父”和“无夫”,但人们也应该建立“无父”和“无夫”的意识,摆脱对于父母和丈夫的无原则、无条件的服从,建立一种互相平等的人际关系。当然,要想真正摆脱父权和夫权,前提还是要实现经济独立,也就是自己能养活自己,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还要依靠父母和丈夫生存,那就很难做到“无父”和“无夫”了。而且,要让全体人民都成为无君无父无夫之人,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只有通过消灭包括婚姻家庭制度在内的一切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有可能做到。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每一个人都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不用依附于任何人而生存,才能真正成为无君无父无夫的独立而自由的人。

2022年6月21日

家庭是高于一切的吗?

在人类社会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家庭中出生并长大的,而且在长大成人之后,又会通过婚姻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生儿育女,自己的儿女又会重复自己的这一人生历程,长大成人之后又组建新的家庭。人类就是通过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方式,以家庭为载体,完成了物种繁衍和世代更替。

由于家庭贯穿了绝大多数人的整个人生历程,绝大多数人从出生到死亡也都和家庭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一生下来就处在家庭的庇护之下,把家庭当作人生的避风港,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家庭的存在当作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很多人甚至还把家庭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认为家庭、家人和亲情是高于一切的,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但却是值得商榷的,家庭真的是高于一切的吗?

首先,高于一切这种说法显然过于绝对了,高于一切的意思就是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重要,或者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物了,就算家庭真的那么重要,也不宜用如此绝对的说法。当然有的人可能只是出于强调的目的,只是为了表明家庭的极端重要性,并不一定就代表他们认为家庭是真的高于一切的,完全没有比家庭更重要的事物了,只是在他们看来,家庭和大多数事物相比要更为重要罢了。

其次,即使不用高于一切这种过于绝对的说法,家庭难道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比人生中的绝大多数事物都更为重要,甚至还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在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家庭当然还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基本上都是很难离开家庭的,但这并不代表家庭在任何历史发展阶段都这么重要。事实上,家庭也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如果家庭都不存在了的话,也就谈不上重要不重要了。

由于绝大多数人一出生就处于家庭之中,因此很多人都误以为家庭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甚至认为如果没有家庭的话,人类就无法繁衍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家庭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阶段,私有制还没有产生,家庭也并没有出现,但人类还是照样可以生存和繁衍,并没有就因此而灭绝了。家庭也只是人类在私有制历史发展阶段的繁衍载体,没有家庭,不结婚,人类也还是可以繁衍的,并不是没有家庭,人类就没法繁衍,就会灭绝了。只是在私有制社会中,没有经过合法婚姻的繁衍是不受社会认可和保护的,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孩子,他们的社会属性是不完整的,但他们的自然属性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即使没有家庭,人类照样还是可以生存和繁衍,那种以为家庭灭亡,人类就要灭亡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事实上,以家庭为载体来进行繁衍的物种也只是少数,主要存在于群居动物中,而且群居动物也并不都是以家庭为载体来进行繁衍,大多数物种的繁衍都和家庭没有关系,但它们照样还是可以进行繁衍,这就证明家庭和繁衍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也就不必担心家庭的灭亡会导致整个人类的灭亡了,更无法以此来证明家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

家庭并不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私有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公有制的历史条件下,家庭又会走向灭亡,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退出人类社会的历史舞台,这是必然要发生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到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家庭就会不复存在,社会的基本单位也将不再是家庭,而是一个个独立和自由的个体。反过来说,只有当家庭消失了,人类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如果家庭制度依旧存在的话,说明我们离共产主义还有一定距离;如果家庭制度开始动摇了,说明我们已经开始接近共产主义了。当然,家庭制度的灭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必然要经历诸多反复曲折,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家庭的消失恐怕也是无法理解和难以接受的,甚至有的人会极力反对和抵制,从这一点来说,家庭制度的灭亡也必然要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历史惯性已经形成,在家庭中出生和长大的人,短时间内是很难接受没有家庭的社会的。另外,在家庭完全消失之前,还必须找到解决人类繁衍问题的办法,比如说人工子宫和社会化抚养等,否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但无论如何,家庭最终总是要走向灭亡的,不可能把繁衍当作挡箭牌和免死金牌,以避免自己的灭亡。

既然家庭制度是必然要走向灭亡的,那么那些认为家庭高于一切,甚至把家庭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的人,在家庭制度灭亡之后,该何以自处呢?家庭都没有了,还怎么高于一切,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岂不是都成空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很遥远的,因为家庭制度的灭亡是共产主义阶段的事情,而共产主义还很遥远,所以现在的人多半是不会面对这个问题的,自然也不必过于担心了。

在目前的历史发展阶段,家庭确实也还是很重要的,是大多数人都离不开的,因此认为家庭高于一切,甚至把家庭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否则很多人的人生就会失去意义,变得毫无价值了。但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确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应该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在家庭依然存在的当下,大家重视家庭、家人和亲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把家庭、家人和亲情置于至高无上,高于一切的地位,把家庭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这只会降低而不会提升自己人生的高度,不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而且,家庭本来就是私有制的产物,把家庭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只不过是自私的表现罢了,尽管自私也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人基本上都是自私的,但是把自私的东西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这样的人生注定是跟伟大扯不上关系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十分有限的。

当然,把什么东西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这都是个人意愿,别人是不应该也不能强加干涉的,但是有的人不仅把一些自私的东西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还鼓吹这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甚至是十分伟大的,这就说不过去了,也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会对很多人尤其是对年轻人形成不好的舆论导向,让他们也把一些自私的东西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这会严重误导他们的人生。

而且,如果一个人把某种东西看作是至高无上,高于一切的,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被这种东西反噬,对于家庭来说也是一样。很多人把家庭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于是就不顾一切地要为家庭而努力奋斗,这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却很容易被人利用。大多数中国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把家庭看得过于重要,因而就给了别人可乘之机,让别人以此为契机来压榨自己,牟取暴利。高房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中国人往往都把家庭看作是高于一切的,执着于传宗接代,而要传宗接代就要结婚,要结婚就要买房子,因此买房子就成为了刚需,也成为了高房价出现的重要原因和基础。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不把家庭看得那么重要,不会为了结婚而花高价买房子,那么高房价恐怕也会失去一部分存在的基础。恰恰就是因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太重了,甚至可以说被这种观念绑架了,所以才给了别人用高房价来压榨自己,牟取暴利的机会。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如此之重,也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现实生活所迫。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这些传统观念之所以根深蒂固,主要还是因为现实生活太过于残酷,尤其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人们只能通过家庭这种方式抱团取暖,维持生存,如果脱离家庭以及以婚姻家庭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生存就会变得很困难,所以人们不得不过于看重家庭。虽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庭对于生存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但一些人还是在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下,把家庭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通过自己对家庭的付出来证明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与此同时,这些人也自觉不自觉地鼓吹家庭的重要性,以此来证明自己对于家庭的付出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进一步证明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的确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一方面,尽管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但对于家庭和家人的付出,也并不完全是自私的,客观上也存在利他的效果;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仍然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对于家庭的付出,也间接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当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是,要想让自己的人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就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家庭,而要拓展视野,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自己的小家庭之外,不要把家庭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不要只想着为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努力奋斗,而要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为更多的人甚至是全人类努力奋斗。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把自己的家庭和家人照顾好也非常不容易了,所以也不能苛求太多,但是对于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来说,如果还是把精力主要放在自己的家庭和家人身上,而不为整个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且大力鼓吹家庭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这就会形成不好的舆论导向,让整个社会固化为一个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利益共同体,加剧贫富两极分化。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固然是他们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整个社会和时代,换言之,他们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大一部分既得利益是剥削他人而来的,既然如此,这些利益就不能只用在他们的家庭和家人身上,更应该用在全社会所有人身上,这才是合情合理的。

事实上,之所以会形成家庭高于一切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念,本质上就是私有制剥削观念的体现。如果家庭是高于一切的,那么一些人就可以家庭为借口,来证明自己所谓的努力奋斗,也就是剥削他人是合情合理的。既然家庭高于一切,那么为了家庭剥削他人又有何不可呢?同样,既然家庭高于一切,那么那些被剥削的人也应该心甘情愿地被剥削,为了家庭受点儿剥削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但是为什么同样是家庭高于一切,有的人却可以剥削他人,有的人却要被剥削呢?

所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提倡家庭高于一切其实就是为了用家庭来掩盖阶级矛盾,是把家庭当作阶级剥削的载体,以家庭、家人和亲情等名义,来美化和掩盖剥削行为,同时也让家庭成为被剥削的人的牵绊,让他们不得不为了家庭和家人而心甘情愿接受剥削。现实也确实如此,很多人不辞辛苦地工作,心甘情愿接受剥削,主要就是为了照顾家庭和家人,如果是孑然一身,单身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用考虑家庭和家人,他们又何必接受剥削,去挣一些十分辛苦的血汗钱呢?

然而由于沉重的家庭观念的束缚以及现实生活所迫,一个人如果不组成家庭,是要受到社会的排斥的,甚至还会面临生存困境,老了之后无人照管。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是没有选择的,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一定的年龄,不管是否想要结婚,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社会压力,最终和一个异性组成家庭,生儿育女,然后整个人生就被家庭绑架,为了家庭和家人,不得不一直接受剥削。男人因此成为了生产工具,女人则成为了生育工具,双双都变成了工具人,这就是婚姻家庭的实质。也就是说,婚姻并不是性别矛盾,而是阶级矛盾,但是很多人都误以为婚姻是性别矛盾,而忽略了或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背后的阶级矛盾。

由于家庭本身就是私有制的产物,也是阶级剥削和代际剥削的工具,而且剥削程度一直在不断加重,因此现在很多年轻人就对家庭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了,这就是当今社会结婚率和生育率快速降低的重要原因。其实中国很多年轻人还是有很深的家庭观念,而且一些父母长辈也不停地催婚催生,给了他们很大压力,所以他们内心还是渴望组成家庭,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的,但由于高房价等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他们不得不推迟结婚成家,以至于最终放弃这个念头,甚至乐得孤身一人,自由自在,当然有时也难免要羡慕那些出双入对,携儿带女的人。

问题就在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太重,把家庭看得高于一切,并且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所以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导致人生被婚姻家庭绑架,这样的结果又对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让他们越来越反感并抗拒婚姻家庭,这也是婚姻家庭的自我否定,自己给自己掘好了坟墓。正是有人借婚姻家庭制度不停地剥削和压榨年轻人,所以年轻人才会反感并抗拒,这也预示着婚姻家庭必然要走向灭亡。当年轻人都不再结婚成家了,婚姻家庭制度也就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婚姻家庭也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不适应性,但由于历史惯性的存在,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还是把家庭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一生就是为了自己的父母和儿女而活着。家庭高于一切是他们人生的立足点,如果否定了这一点,他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了,所以他们还会始终坚持家庭高于一切的观点,并且把这些观念灌输给他们的子女,就好像他们的父母当初灌输给他们一样,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坚持,婚姻家庭制度离灭亡也还很遥远,大部分年轻人也还是要组建婚姻家庭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结婚了还有可能离婚,所以也并不是结了婚就一劳永逸了,婚姻家庭制度走向灭亡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也只有等到婚姻家庭制度灭亡了,很多人才会意识到原来家庭并不是高于一切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但绝大多数人应该是等不到这一天了。

2022年6月15日

人的欲望能彻底满足吗?——论共产主义能否实现

对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不可能得到彻底满足,因而所谓的“按需分配”就只是一句空话,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成了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那么问题来了,人的欲望能够得到彻底满足吗?应该说人的欲望是能彻底满足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穷的。如果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当然就不可能彻底满足,但是如果人的欲望是有限的,那就是有可能得到彻底满足的。很多人对人的欲望都存在误解,想当然地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自然就不可能彻底满足,但事实上,人的欲望并不是无穷的。

之所以有很多人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物质财富不够丰富,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得到保障,各种欲望自然都很难得到满足,所以就产生了一种报复性心理,什么都想要,而且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误以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然而,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的欲望都能彻底满足时,大家就会发现人的欲望其实是有限的,因为一个人的吃喝拉撒和衣食住行是有上限的,超过了这个上限,拥有再多也无福消受,那又何必要拥有那么多呢?

有人会说,人的欲望并不是只有吃穿用度,还包括权力地位。首先要明白,权力和地位并不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之所以追求权力和地位,主要也是为了保证基本的生存和享受,而在“按需分配”而不是“按权力地位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已经不需要用权力和地位来保证基本的生存和享受了,所以人们也不会再追求权力和地位。权力和地位其实是在私有制社会中衍生出来的多余的欲望,在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财富不够丰富的私有制等级社会中,不可能做到“按需分配”,只能“按权力地位分配”,这才是人们追求权力和地位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人天生就对权力和地位有需求。

在人们的欲望一直都不能得到彻底满足的时候,他们什么都想要,完全不嫌多,就误以为自己的欲望是无穷的,而当人们的欲望能够得到彻底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只要够用就行了,因此也就不会再有无穷的欲望了。既然人的欲望不是无穷的,那么就可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前提下,通过“按需分配”来满足了,因此共产主义当然是有可能实现的。以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不可能彻底满足来质疑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是站不脚的。

很多人其实对“按需分配”也存在误解,以为想要多少就可以分配多少,这完全曲解了“按需分配”的本义。“按需分配”的表面意思就是根据人们的需求来分配,这是根据全体人民的平均的,大致的需求来分配,而不是根据某一个人的需求来分配。也就是说,按需分配也是有相应标准的,不是随心所欲,想要多少就可以要多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确实是不可能得到彻底满足的。当然,有的人或许在某方面有特殊的需求,只要是正当合理的,也可以得到满足。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觉悟普遍都很高,各种需求也都能够得到满足,因此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随心所欲,无理取闹,提出一些远超出个人所需的需求,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很多人只是站在自己现在所处的立场上,想象自己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这也想要,那也想要,实际上真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恐怕就这也不想要,那也不想要了,除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所需,要得再多都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让自己在道义上有亏,在人前也抬不起头来。因此在共产主义的社会氛围下,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提出很过分的需求,太过分的需求当然也是得不到支持的,不可能真的按照这些过分的需求来分配。

只要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就完全可以满足每个人的正常生活需求,也就是每个人能吃多少,用多少,就拿多少,吃完了,用完了,再去拿就是了。在吃穿不愁,随时都有的情况下,人们也不会争来抢去,生怕自己分不到了。当然,人们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吃好穿好,这样的需求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也会有相应的标准,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正常需求,如果有人的需求远远超出其他人的正常需求,自然也是得不到支持的。另一方面,这些享受性质的需求一旦得到过度满足,反而会让人反感和厌恶,就好比大鱼大肉之后反而只想吃稀饭咸菜一样,所以实际上也很少会有人在这方面提出过分的需求。

在共产主义社会,除了基本的吃穿用度,人当然也不可能回避性欲。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共产主义不能实现,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想不明白共产主义社会的爱情和婚姻是什么样子的,难道爱情和婚姻也是“按需分配”的吗?喜欢谁就能和谁在一起吗?当然不是这样的,这都是一些人从自己目前所处的立场出发而产生的臆想,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误解。

要想弄清楚共产主义的爱情和婚姻是什么样子的,首先要分清爱情和婚姻,很多人都把爱情和婚姻搞混淆了,甚至当成一回事了,这显然是不对的,爱情和婚姻存在很大的区别,爱情并不一定会导致婚姻,婚姻也不一定需要爱情。婚姻和家庭都是私有制的产物,因此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不存在婚姻和家庭了,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的人都是不结婚的,也不组建家庭,每个人都是自由而独立的个体。因为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的,所以人们也就不用依赖家庭而生存了,当然人们还是可以以各种关系生活在一起,那就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了。没有婚姻和家庭,人类的繁衍也不会受到影响。通过人工子宫和社会化抚养等方式,在没有婚姻家庭的情况下,人类社会的繁衍也是可以正常进行的,那个时候也不存在父母这个角色了,孩子们都由养育员照顾,都是在一起长大的,也就不需要父母了,或者说养育员就是他们共同的父母。没有了婚姻和家庭,所有孩子也才能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会因为家庭出身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别。

有人会问了,就算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婚姻和家庭,但是还存在爱情,那爱情是不是“按需分配”呢?当然不是的。爱情和吃穿用度并不是同一性质的需求,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生产分配问题,因此也就和“按需分配”扯不上关系了,也不是通过分配来解决的,而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解决的。当婚姻和家庭不复存在了,爱情也就不存在束缚了,人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性伴侣而不受到他人的干涉,甚至可以多次更换性伴侣。当然,要想和某个人建立性关系,首先肯定要得到对方的许可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两个人两情相悦,在不影响到他人的情况下,就可以自由发生性关系,当然在生育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过在共产主义社会,生育都是社会化的,个人将不再对生育有需求,人们自然也不会再热衷于生育,因此都会做好的相应的避孕措施。由于性得到了解放,不会有太多的道德包袱,人们很容易就能找到性伴侣,性欲也就能轻易得到满足,而当性欲能轻易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不会再执着于这方面而不能自拔了,只会当成是很平常的事情,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至于所谓的帅哥美女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因为美丑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且在性得到解放,性欲可以轻易满足之后,人们也有大量的机会和所谓的帅哥美女成为性伴侣,因此也不会再执着于和帅哥美女建立性关系,不会在这方面产生严重的矛盾和竞争。

事实上,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主要注意力已经并不在吃穿用度和性欲这些物质层面了,更多是在思想精神方面。在物质方面,只要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保持身体健康,并且适度满足一些口腹之欲,就已经足够了。当这些需求和欲望都能轻松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也不会在这些方面攀比了,因为都是按需分配的,互相之间都差不多,比来比去也毫无意义。

在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之后,人们就会有更高的追求,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工作,以实现人生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个时候,劳动将完全不再是负担,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即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劳动也不再是以辛苦的体力劳动为主,而是以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为主,这种劳动只会给人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不会让人厌倦和反感。在“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参加劳动当然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如果有人不愿意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将无法融入到社会中去,就会成为行尸走肉般的存在,这将是非常痛苦,甚至是生不如死的。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不参加劳动就意味着不再具备人的本质属性,因此也就无法再立足于人群之中,会被整个社会抛弃和孤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有谁会拒绝劳动,反而都会主动从事各种创造性的劳动,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活得有意义,这也就是“各尽所能”的含义所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人的欲望并不是无穷的,而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那自然就是可以得到彻底满足的。要让人的欲望得到彻底满足,前提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足以实现“按需分配”,这也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

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要真正理解共产主义社会,避免把共产主义当成空中楼阁,就要站在共产主义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自己目前所处的立场上,否则肯定是很难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现象的,甚至有可能会得出恰恰相反的结论,因为共产主义本身就是和私有制社会相对立的,私有制社会中的很多事物和现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的,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202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