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这是全世界妇女共同的节日。之所以要专门为所有妇女设立一个节日,是因为人类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男权社会,女性大都是男性的附属,处于被压迫的地位,直到现在整个社会也仍然是由男性主导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很多女性意识到男女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性别不同而受到压迫和歧视,所以她们为推动男女平等,解放女性和保障女性权利做了很多努力,为了纪念这些在女权运动中英勇斗争的先驱们,为了表彰所有女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并且提醒所有人,无论男女,都要建立男女平等的意识,所以全世界共同设立了妇女节这一节日。
说白了,就是因为男女不平等,女性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才要专门为女性设立一个节日,这是人类社会对所有女性的补偿,也是对男女不平等的间接承认。如果男女真的平等的话,也就没有必要专门为女性设立节日了,否则也要为所有男性设立一个节日才算公平。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设立妇女节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这也是很多人历经千辛万苦,做出巨大牺牲才换来的。不过设立妇女节并不是追求男女平等的终点,取消妇女节才是,因为妇女节的存在就代表男女不平等,有朝一日真的实现男女平等了,女性也就不需要妇女节了。
在中国,妇女节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就是在于妇女两字上。从学术上来说,妇女是一个中性词,不具备褒贬含义,意思就是成年女子。在司法解释中,14岁以上的女性都被视为妇女。另外也有人认为妇代表已婚女性,女代表未婚女性,所以妇女指的就是所有女性。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妇女这个词是褒义的,尤其是和劳动连在一起时,“劳动妇女”指的是自食其力,通过劳动养活自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女性,这个词当然是对女性的褒扬,这样的女性也才代表真正的女权。“妇女能顶半边天”也是对女性的褒扬和肯定,人类分为男女,大家都在一片蓝天下,一半是男性顶起来的,一半是女性顶起来,这就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虽然妇女一词在学术上是中性词,而且在官方话语体系中还是褒义词,但在民间话语体系和现实生活中,妇女往往却是一个贬义词,很多年轻女性都不愿意被称为妇女,因为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妇女是已经结了婚,生了孩子,年纪比较大的女性。妇的本义就是已婚女子,通常和夫连用,一对男女结合就被称为一对夫妇。由于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受压迫的地位,所以妇字是明显带有负面含义的,而且现在很多人依旧还有“处女情结”,依旧受到贞洁观念的影响,年轻女性如果被称为妇女的话,其实就意味着她们不再是处女,不再是贞洁的。很多时候,一些男性也喜欢用妇女这个词来调侃甚至挑逗一些年轻女性,尤其是在学校里面,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语境下,年轻未婚女性当然就不愿意被称为妇女。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妇女节这一称谓其实并不够准确,因为妇女节的英文是Women’s Day,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女性节,或者女人节,大家对于妇女的理解和女性或女人是有差别的,实际上并不能划等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会,就是因为妇女这个词是有特定历史含义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有差别,在官方话语体系和民间话语体系中的含义也存在差别。
由于妇女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是贬义的,也不能囊括所有女性,所以很多年轻女性就认为自己不是妇女,进而并不是很愿意过妇女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部分女性就把妇女节称作为女神节、女王节或者美女节,以代替妇女节这一称谓,但这显然是不够严肃的,如果非要改的话,称为女性节或女人节应该更合适。另外,由于妇女节正好是3月8日,人们常连在一起说“三八妇女节”,甚至直接简化为“三八节”,而众所周知“三八”是一个辱骂女性的词语,女性显然不想被男性用三八来调侃。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女性就想拥有一个新的属于自己的节日,于是就有了女生节的出现。
女生节是在大学里面兴起的,大学里面有大量的未婚年轻女性,她们在妇女节之外创造了一个属于她们的女生节。目前最广为人接受的女生节日期是3月7日,之所以会在妇女节的前一天,大概是为了和妇女节连在一起庆祝,而且女生在生理次序上也在妇女之前,也就是未婚在已婚之前,然而有些人却调侃女生节和妇女节“只差一日”,这就有些恶俗了。
不过不得不承认,包括女性自己在内,人们普遍把婚否作为女生和妇女的划分标准,一个女人没有结婚就是女生,结了婚之后就是妇女了。而自古以来,结婚就等于破处,因为古人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婚前性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只有在成亲当晚,一对男女才可以被“送入洞房”,合理合法地发生性关系,这也就是所谓的“洞房花烛夜”。所以更准确地说,划分女生和妇女的标准就是有没有破处,是否还是处女。“只差一日”的说法虽然有些恶俗,但也是实际情况的反映。
当然在现代社会,婚前性行为已经很普遍,很多女性并没有结婚,但已经不再是处女,而由于她们没有结婚,所以即使已经破处,一般也不认为她们就是妇女了。而且破处是非常隐私的事情,旁人一般也无从得知,所以一个女性到底是女生还是妇女,主要还是看已婚未婚。
对于女性而言,处女这一称谓也存在明显的道德批判,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礼教贞洁观念的体现。从词义上来说,处女的“处(chǔ)”指的就是原始状态下的,未经破坏和开发的,所以处女也就是指没有经历过性行为的女性。由于生理构造上的原因,女性在性行为中是处于被动的,所以处女显然就是站在男性角度上的说法,这也是性别压迫的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一个女人不是处女,在婚恋中就会矮人一等。这种“处女情结”依旧广泛存在,毫无疑问就是对女性的迫害和歧视。
事实上,第一次性行为和任何一次性行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反而由于各种原因,第一次性行为往往不会那么愉快和完美,甚至有可能会不成功。很多男性之所以有很强的“处女情结”,这主要还是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女性是私人财产,只有拥有了女性的“初夜”,他们才真正占有女性。他们在乎的主要不是处女的紧致感,而是所有权,破处本质上就是一种宣示所有权的行为。而且因为性行为直接和生育挂钩,而生育又涉及到财产分配和继承,所以在私有制社会,整个社会必然会对女性产生贞洁要求,男性会对女性产生“处女情结”,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生育权,并且确保后代是自己亲生的。
在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很多女性也产生了“处女情结”,把处女膜当作非常宝贵的东西,这其实是女性自己对自己的束缚,只是在迎合男性罢了。这种束缚之所以会形成,无非就是男权社会的性别压迫,是男性对女性有贞洁要求,而女性为了生存,所以才不得不用贞洁来迎合男性。
从生理上来看,由于大部分女性都有处女膜,在首次发生性行为的时候可能会有见红的现象,这就为男性提供了判断女性是否是处女的捷径,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一些男性的“处女情结”。
无论男女,很多人一看到“处女”、“处女膜”和“破处”等词字眼就觉得很难为情,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想入非非,浮想联翩。事实上,处女膜不过就是一层薄薄的黏膜,并不能代表什么,只是恰好长到了女性的生殖器上,又被冠以“处女膜”的名字,如果长在其他部位,谁又会对这一层薄薄的黏膜有多大兴趣呢?初次性行为出血也只是因为处女膜破损,这就是简单的生理现象罢了,并不是初夜见红了,一个女人就是好女人,也不是初夜没见红,一个女人就是坏女人了,有很多女性初次性行为也并不会出血,这和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有关。初夜是否见红并不是判断一个女人是否是处女的科学标准,更不是判断一个女人道德品质的标准,这都是整个社会人为强加给女性的。
正是因为社会给女性强加了贞洁观念,所以很多女性在遭受性侵之后才会万分痛苦,这些痛苦主要不是来自施暴者,更多的是来自落后的社会观念,来自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就单纯发生性行为这一点来说,只要不是强烈反抗而招致暴力,女性即使被性侵了,生理上的伤害也不会很大,单纯的性侵行为不会对女性的身体造成多大危害,最多就是存在染病和怀孕的风险,而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贞洁要求才是最大的伤害来源,直接让被性侵的女性从受害者变成了罪人,这才是性侵为什么会给女性带来如此大伤害的原因。
贞洁观念就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典型压迫,是对女性的物化,更是对女性的洗脑。女性的身体是属于她们自己的,男性没有资格说三道四,妄加非议,女性同样也没有资格对其他女性指指点点。对于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要想让女性真正得到解放,就更要打破拴在所有人头脑中的精神枷锁。
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性行为都只是正常的生理活动罢了,和吃喝拉撒没有区别,所以大家也不应该区别对待,更不应该加以道德批判,甚至污名化。当然,性行为也有其特殊之处,应该受到一定规范,尤其是性行为和生育密切相关。在当下的历史发展阶段,性行为还是必须要在婚姻家庭制度下得到约束。
对于女性而言,不论她们是否是处女,是否和别人发生过性关系,是否结过婚,这都是她们自己的事情,不应该因此而受到道德批判和歧视。对于男性而言,大家应该对性行为以及爱情有正确的认识,要避免物化女性,要平等地和女性交往,要尊重和保护女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既包括女性,也包括男性,所以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应该合作,而不是互相指责和对立。
言归正传,年轻女性不愿意过妇女节,而要过所谓的女神节,或者要单独过女生节,其实就是希望摆脱社会对她们的压迫和歧视,因为妇女一词在官方话语中虽然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负面的,消极的,甚至还是带有歧视的。年轻女性们生活在现实中,而不是生活在官方话语中,所以她们排斥妇女这一称谓是很正常的,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应该怪到她们身上。
不过,女神节和女生节的普及也和一些商家的行为有关,在消费主义的带动下,一些女生之所以想过女神节和女生节就是为了让男朋友给自己花钱,给自己送礼物,这显然和妇女节追求男女平等的初衷和原则背道而驰了。当然,男性在妇女节除了对女性表示祝福之外,适当地送一些礼物也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