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和就地过年

有句俗话说:谁不是人生父母养的?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结合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也都有一个家,但是对于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工(包括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和家人在空间上存在很远的距离,远到可能一年只能在春节回家一次。

按理说,人既然有家,就应该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但这是很多农民工可望而不及的,因为他们要背井离乡,到城市里去打工,但是城市又不允许他们安家,或者说他们没有能力在城市安家,所以他们只能和自己的家人分隔两地。

因为农民工一年到头都在外奔波,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所以也就造就了“春运”这一人类迁徙大观,以亿为单位的中国人在同一时间段内大量迁徙,大方向是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西部,更准确地说是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春运的主力军就是农民工,其次是学生,以及是一些走亲访友,旅游休假的人。

对于农民工来说,春运其实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残忍的不只是春运途上的一些艰难险阻,更是因为春运是人为造成的,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不可避免的事情。农民工在城市里其实就是二等公民,因为他们无法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福利,尽管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

如果可以的话,谁又愿意背井离乡,一年到头在大城市辛苦打拼,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呢?

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愿意留在家乡,天天能见到父母妻儿,享受天伦之乐呢?

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愿意在城里安家,把父母妻儿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呢?

农民工之所以成为农民工,确实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如果只有一小部分人成为农民工,那可能是这些人自身的问题,如果有数以亿计的人成为农民工,那肯定就是体制性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中国发展过程很难避免的问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农民工其实就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和城里人一样,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国人,只是不幸生到了农村而已。中国人口众多,农村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农民就进城打工,成为工不工,农不农的农民工。

中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而农民工的定位却很模糊,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实际上又是工人的角色;他们干的是和工人一样的工作,但因为在农村承包了土地,所以也不是无产阶级。

与其说农民工既是农民,又是工人,不如说农民工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正是由于这种阶级定位上的模糊,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和正式工人一样的待遇,比如说没有社保,没有退休工资,而他们原本的农民身份基本上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

因为在农村挣不到什么钱,所以农民都有意愿到城里去打工,但是到了城里,农民工又享受不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再加上房价很高,买房对很多农民工来说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大部分的农民工只能尽量在城里多挣钱,省吃俭用,然后把钱给老家的父母妻儿使用。而且为了多挣钱,往往要从年头忙到年尾,只有过年才能回家,所以也就出现了春运,有了回家过年这一说。以前农民都在家种地,就不存在回家过年这一说,都是和城里人一样,就地过年。

由于疫情的原因,全国从上到下最近都提倡就地过年,对于农民工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本来正常情况下,就地过年才应该是常态,回家过年应该只是少数人要面临的情况。正是因为大多数农民工都要回家过年,所以国家才会提倡就地过年,避免大规模人口流动。

同样是过年,对于农民工来说,回家过年和就地过年有天壤之别。如果可以的话,绝大多数农民工应该都喜欢(真正的)就地过年,就地过年意味着自己就和家人在一起,不需要再长途奔波,遭受春运的折磨。但是因为条件所限,很多农民工一年到头都不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那就只能回家过年,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如果农民工不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的话,在中国人的意识里,这样的就地过年无异于不过年。

如果有一天,春运消失了,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和平常的节假日相差不大,大多数人也不用再回家过年,都可以就地和家人一起过年,那才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正好起来了。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他们都从农民工变成了市民,都可以在城里安家,把家人都接到城里,和城里人享受一样的社会福利,不用再千里迢迢回家过年了。至于那些留在农村的人,他们的身份不再是农民,农业只是他们的职业,待在农村就可以安居乐业,一家人都在一起,不用再盼望外出打工的家人回家过年。这才是社会主义应该追求并且达到的目标。

如果这个目标能达成的话,过年的习俗可能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对过年的认识和态度也会与时俱进,这都是后话了。

眼见为实和眼见不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一句俗语,说的是耳朵听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眼睛看到才是真实的,因为人是会撒谎的,而且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会失真,会出现三人成虎的现象,所以耳听为虚,而亲眼看到的就不一样了,基本上不会失真。

然而这只是经验之谈,并不是什么真理。虚实也是相对的,只是说相对于耳听而言,眼见是更可信的,但这不代表眼见就是完全可信的。事实上,眼见也有可能不实。

眼见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把现实存在变成主观认识的过程。世间万事万物就在那里,即使没人去看,也不影响它们的存在,而人通过眼睛来看之后,就把这种存在变成了认识,变成自己头脑里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通过眼睛形成的图象,并不等同于真实客体。如果眼睛的技术参数发生变化,我们看的世界就会变样,但实际上世界是不会随着人眼的变化而变化的。

就好比人近视之后,看这个世界是模糊的,然而世界并没有什么变化,也不模糊,只是在你那里模糊了,别人那里并没有。那是你的问题,不是这个世界的问题。

从原理上来说,人眼就是一个光学仪器,成像的过程是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进入到眼睛之后,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光信号变成神经信号,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经过处理之后,我们就能看到东西了。

整个过程中眼睛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起了个聚焦光线的作用,视网膜这个传感器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传感器,就没有视觉的产生。大脑视觉中枢也很重要,因为视觉是在大脑里产生的,而不是在眼睛里。当然,整个过程的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否则就不能形成视觉了。

相机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光线通过镜头,聚焦在感光元件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电信号再经过处理器处理之后,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或者打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照片了。相机比人的视觉过程要多一步,人虽然可以在自己头脑中形成图像,但别人是看不到这个图像的,而照片则可以让每一个人看到。

自从相机搭载在手机上,手机普及开来之后,每个人就多了一双眼睛,可以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和别人分享,这是人的视觉无法做到的。但是由于技术参数的不同,比如说相机可以搭载各种镜头,处理器算法也有很多差别,因此同一个画面,在人脑中和照片上还是有多区别的,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影响不大,大家基本上也等同视之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在相机诞生之前就存在了,虽然说眼见为实,但很难向别人证明眼见为实这一点,因为人无法分享自己看到过的画面,只能通过其他人作证,证明自己在场,但证人的证言并不是完全可信的,而且证言从嘴巴里说出来又变成了耳听为虚。

相机的诞生就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人可以通过相机记录自己看到的画面,并且分享给别人。在数字时代,大家都应该具备证据意识,在必要的时候,通过相机记录一些证据,合理合法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相机记录的画面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动态的。静态的就是照片,动态的就是录像,其实录像也就是动起来的照片,是通过视觉停留效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播放连续的照片,人眼看到的就是动态的画面了,比如二十四帧就是一秒内播放完二十四张照片(人眼的视觉停留时间约1/24s)。如果录像帧数太低的话,看起来就会感觉不流畅,和直接通过人眼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由于录像是由有限的照片组成的,所以和人眼实际看到的动态画面有本质上的区别,人眼看到的图像好比就是连续函数,而相机生成的录像则是不连续函数,是间断的,是有限的画面排列起来的,只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人眼不能看出区别来。

受技术手段所限,我们不可能把每时每刻的画面都记录下来,理论上也是做不到的。即使是所谓的24小时实时监控,也只是拍了有限的照片,连续快速播放出来形成的。不过只要不影响日常使用,这些问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相机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解决眼见是否为实的问题,甚至还有可能造成眼见不实的现象。由于PS等技术的存在,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图片不一定是可信的,因为图片是可以修改的,尤其是在数字时代。经常有人说没图没真相,其实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

图片是不完全可信的,录像同样也是不完全可信的,因为录像是由有限的照片组成的,人们同样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修改,比如说去掉或增加一些照片,调整帧数,那么最后呈现的结果就可能有所不同。经过一些恶意剪辑,一段视频呈现的画面可能和事实完全相反,这种事已经屡见不鲜。要避免这些现象,就不要先入为主,默认视频就是完全可信的。

另外,由于美颜功能的存在,我们在手机屏幕上看到的那些靓男美女,实际上可能并没有那么好看。美颜功能就是对照片和视频的数据进行了一定的修改,造成了眼见不实的结果。很多人沉迷于相机中的自己,却不正视现实中的自己,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照片以及视频和真实世界还是有差别的,并不是一回事,只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有局限性的复刻,就像人眼中的世界一样,是带着人的主观意识的。

除了技术上的问题,相机和人眼还存在同样的弊端,那就是只能展现某一个角度的画面,然而真实世界是立体的,是多维的,一个人和一台相机都不可能同时看到所有角度的画面,那么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画面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在运动场上也有这样的问题,比如在篮球运动中,有些球仅凭肉眼是很难判断的,需要通过相机来进行精确判断,然而角度不同,不同的相机记录的画面就不同,得出的结果也就有可能截然不同,所以裁判总是需要多视角画面来进行判决。

另外,虽然有了相机的存在,但是除了监控之外,一般人是不会一直拿着个相机记录生活的,大部分录像其实都是有意识拍下来的,存在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那这就不完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应了。

由于以上这些局限性,无论是人眼,还是相机,眼见为实都不是百分百成立的真理,眼见不实的情况也很多。只是受条件所限,在没有其他更可靠的证据的条件下,相对于耳听而言,眼见还是更可信的。耳听眼见都是感官结果,属于主观的范畴,可信度是不及客观证据的。

要了解事实真相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论上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也就无法弄清楚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是符合真相。在测量学中就存在一样的问题,我们只能尽可能地提高测量精度,但是却永远无法知道真值是多少,如果知道真值的话,我们也就不用再测量了。

这本质上是人的主观认识与事物的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解决的矛盾,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存在,达到相对高的精确程度,不影响到日常生活即可,当然科学研究要求的精度会很高。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简单地依赖一些感官来检验真理,这是不科学的,往往也是会出错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也不是什么真理,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经验之谈。对于这样的经验之谈,最好还是要有一些辨别力,不要盲信。

男人好色才正常

对于男人好色这个问题,部分女性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好色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但是实际上,正常男人应该都是好色的,男人要是不好色,那多半是有点什么问题,或者是装出来的。好色和人类的繁衍是紧密相关的,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繁衍机制。正是因为男人好色,男人才会追求女人,男女两性才有可能结合,然后产生后代。

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当然也应该出现过不好色的男人,而由于不好色,他们也就对女人不感兴趣,那多半就不能留下后代,这种不好色的基因自然就很难流传下来。不好色的男人都绝后了,那现存的男人自然都是好色的男人的后代,所以他们就和祖先一样,绝大部分都是好色的了。

这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幸存者偏差,那些不好色的男人没有留下后代,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男人,都是好色的男人的后代,所以我们就形成了男人都好色的印象。因为各种原因,世界上总会有一些男人是不好女色的,但是由于繁衍机制的影响,绝大多数正常男人都是好色的。

好色只是男人的正常生理反应,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好不好色并不是判断一个男人好与坏的标准。好色的男人并不一定是坏男人,不好色的男人也并非就是好男人。实际上,如果一个男人真的不好色的话,人们不仅不会认为他是好男人,还会对他议论纷纷,这当然是不对的。男人不好色可能有生理上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个人的资格,也不应该受到歧视和非议。

当然,好色也是要分程度的,正常范围内的好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男人过于好色,到处拈花惹草,又喜新厌旧,始乱终弃,以至于荒淫无度,那就是人品有问题了。男人好色也是要讲原则的,要遵守大家共同遵守的性规范,要对自己的配偶忠诚,这也是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性生活是性生活,做爱是做爱

生活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说就是生存和活着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生命的活动,大概就是指人类为自身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也包括学习工作和休闲娱乐等活动。那么很显然,性生活也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性生活这个词就是借用生活的含义,然后加上了性的限制,也就是和性有关的生活,一般是在夫妻之间,这包括但不限于性交,夫妻之间的拥抱和接吻也是性生活,只是由于性交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大家习惯于把性生活等同于性交。

就好比大家都习惯于把做爱等同于性交,但其实做爱的概念要高于性交,只有在爱情的前提下进行的性交才叫做爱,如果都没有爱,那怎么能叫做爱呢?人和动物一样都有交配的能力,如果只是单纯的交配,跟爱情是没有关系的。卖淫嫖娼自然也是跟爱情没多大关系的。

一般来说,夫妻之间的性生活是约等于做爱的,至少绝大多数情况下,双方是自愿发生性行为而且能产生愉悦感的。当然,也有很多性生活就是单纯为了生育而进行的,目的性很强,这就不能说是做爱了。不过,做爱和生育并不矛盾,大部分时候也都是和谐的,可以做到一举两得。

虽然性生活和做爱都有一个共同核心——性交,但实际上,由于婚姻家庭制度的存在以及生育行为的介入,性生活和做爱是有很大区别的,性生活是性生活,做爱是做爱。

作为性生活和做爱的基础,性交(性欲)只是人类,或者说有性生殖动物进化出的一种繁殖方式,本质上是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活动,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动物们(包括人类)主动进行交配,以留下后代。当然,也有一些人可能没有性欲,没有性交能力,这也很正常,区别就是不能留下后代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留下后代,就否定这个人的存在,如果有人有这种想法,只能说是传宗接代的封建糟粕思想在作祟。由于时空的限制,我们很难完全了解所处时代之前的事情,而且总是习惯于倒推思维,以自己的时代为基准,去解读过去的时代,这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就好比在进化论这一点上,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物种灭绝和生物死亡是相当正常的事情,有竞争力的物种留传了下来,没有竞争力的物种灭绝了(以至于我们可能都不知道它们存在过),就是这么一回事。我们熟知的一些古代名人,其实也有很多没有后代留下来,更不用说那些我们不知道的古人了。

性交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大家之所以会觉得很神秘,有羞耻感,不过也只是人为造成的,因为统治者需要规范所有人的性行为,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社会秩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性生活和做爱就分化了,变成两件有联系却又根本不同的事情,这其实也就是婚姻和爱情的区别。

也就是说,性生活和做爱都与性交有关,但是性生活还受到婚姻家庭的影响,而做爱则和爱情相关。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对同卵双胞胎,虽然看起来一样,但是由于成长环境不同,长大之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由于受到两种不同因素的限制,大家在选择性交对象时就会有不同的考虑,而且经常会产生矛盾,不能如愿以偿,这就是所谓的爱情和面包的抉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现实情况中,很多人都不得不二选一,很少的人能兼而有之,而且很多人往往不得不被迫选择面包,因为很多选择爱情的人都被面包打败了,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爱情的重要程度并不及面包,因为面包代表的是生存。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生存还是高于爱情的,甚至远远高于。对于心有大格局的人来说,爱情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所以总是为情所困的人,难免就有些格局太小了。

面包大于爱情,那么做爱自然也就比不过性生活。做爱应该是平等的,是双方共同自愿的,但性生活有时候却不是平等的,因为总是存在着利益交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婚姻和卖淫并没有多大区别,不过都是钱色交易,尤其是那种要付高额彩礼,男娶女嫁的婚姻模式。虽然很多人都不愿意,或者不敢承认,但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性交易,只是和卖淫不同的是,这种婚姻是一次性买断罢了,而且是合法的。虽然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多见了,但依然还是存在的,主要还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不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没有跟上来。

现代社会的一些情侣喜欢实行AA制,经济上互相独立,谁也不依赖谁,这样才更有可能接近真正的爱情。如果情侣间牵涉太多的利益关系,势必会对爱情产生影响,甚至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卖淫模式”,成为钱色交易。

当然,合法的钱色交易也没什么问题,只要双方都愿意,也不伤害到其他人的利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钱色交易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大量的男女都有这种需求,男人需要女色,女人需要快钱,那么有需求必然就有市场,可以进行交易,只是受到法律和社会公德约束,这种交易不敢明目张胆,只能在暗中进行而已。

随着社会发展和性的解放,这种钱色交易只会越来越常见,接受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甚至有可能合法化,也不用再偷偷摸摸,但这多半会建立在婚姻家庭制度解体的基础之上。

等到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大家的生存都已经无忧之后,不用再受婚姻家庭的约束,整个社会就能实现性的完全解放。那个时候,女性没有必要再出卖身体来换取钱财,而男性的性需求也不需要再通过嫖娼的方式来满足,那么男女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心仪的对象,追求真正的爱情。

文艺作品是文艺作品,历史是历史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人常常以此为傲,然而引以为傲的悠久历史都只是过去式,和现在的人没有太多的关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人。中国的历史和外国的历史都一样,无非都是阶级斗争史罢了,所以看待历史要从阶级的角度去看,才能把握历史的本质。

受到一些文字作品,尤其是影视剧的影响,很多现代人对古代生活充满兴趣,特别是对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一类的故事津津乐道,甚至还有一些穿越类型的作品,让现代人回到古代去体验生活。

如果现代人真的回到古代,真实情况可能并不会像项少龙、易小川、小玩子的经历那样多姿多彩,能和各种大人物打交道,反而他们很有可能活不过一集。

现代人,尤其是从小就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大多对古代社会真实生活存在很大的误解,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农村长大的孩子倒是会有更深的体会,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古代的生活较为类似,其实差别也很大,尤其是近代以来。

很多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偶尔到了偏远的农村都会很难适应,因为条件不好,干什么都不方便。现代人回到古代面临的差距,只会比从城市到农村的差距更大,而且大得多。即使是古代的一些王公贵族,生活水平和物质丰富程度也不一定能比得上现代社会的普通人。

生活水平或许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很多人对古代社会感兴趣,也并不完全是因为羡慕生活水平,而是羡慕一些“人上人”和“上等人”的地位和待遇。无论在什么时候,总会有一些想当人上人的人,但这在现代社会很难满足,于是他们就能把自己的幻想寄托在真正可以做人上人的古代社会了。然而有人上人就有人下人,人上人只是极少数,人下人才是大多数,这就是阶级。

很多人习惯于通过影视剧了解历史,这无可厚非,但还是应该具有一定的辨别力,因为影视剧和历史有本质的区别,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影视剧不过就是现代人通过技术手段创造的文艺作品,所以本质上还是现代的,呈现的画面也大多和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受创作人员的水平所限,很多古装影视剧其实就是披了一张古代皮的现代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是现代化的,很多作品连台词也是现代化的语言,有些还夹杂一些古文,显得不伦不类,这样的作品当然和历史扯不上什么关系。

当然,也有一些精心制作的影视作品,比如说四大名著的老版本的电视剧,相对而言就比较贴近古代生活,因为这些电视剧有经典名著背书,思维和价值观念都是古人的,再加上创作人员水平较高,所以按照原著拍出来也就有了古代社会的味道。

但是不管怎样,文艺作品是文艺作品,历史是历史,文艺作品不可能完全反映历史,甚至根本就不可以用来解读历史。文艺作品为了吸引受众,必然要通过一些手段来迎合受众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是很难在其中看到真正的历史的。

文艺作品不过是用来消遣娱乐休闲的东西,如果非要把文艺作品当作历史,只会有害无益。很多人由于对历史缺乏了解,看了一些文艺作品之后,就容易把一些残酷的历史事实想得很美好,并且产生心向往之的想法,甚至认为古代比现代更好。

不夸张地说,因为生产力的大发展,从生活水平上来看,人类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当然以后应该会更好,如果生产力继续发展的话。

所以对古代充满幻想都是比较幼稚的想法,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无法就是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及短暂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只有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以来,中华大地上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才得到历史性解决,当然也没有完全解决。

这就是毛主席为什么如此伟大,如此受广大人民的拥戴的原因。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引领着全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人民,让人民成为了国家真正的主人。

我们说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指的社会主义中国,也就是新中国,不是奴隶社会的中国,也不是封建社会的中国,不是夏商周秦汉,也不是唐宋元明清。

如果这些朝代真的够自信,有优势的话,也不会挨个都灭亡了。秦始皇说他“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但是秦朝二世就亡了,说明秦朝的制度就是没有优势,没有竞争力的,是不可能传万世,以至于无穷的。清王朝要真是天朝上国,就不会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签订那么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了。民国时代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好,否则蒋介石就不会被赶跑,在宝岛台湾上盘踞了。

共产党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说明社会主义就是有优势的,只有那些被人民民主专政的敌对分子才会疯狂地攻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当然也不是完美的,所以要不停地改革,否则就会失去制度优势。

我们对于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骄傲与自豪,应该集中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包括一些思想文化,诗词歌赋,建筑器物等,但对于这些东西都要进行阶级甄别,让它们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剥削阶级服务。

所以,不要因为影视剧作品中描述的古代社会的一些小美好,就对古代社会充满幻想。如果入戏太深的话,说轻点就是太幼稚,说重点就是反革命。

更要警惕一些人和势力通过影视剧作品来刻意美化一下历史。美化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行为,其实就相当于在间接丑化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确实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在初级阶段,但是如果有人非要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那多半可能是因为没有遭受过资本家、地主和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这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典型表现。

对待历史一定要实事求是,如果很多人都对已经变成历史的古代社会充满向往,要么是社会主义出了问题,要么就是有人在搞颠覆和复辟,要破坏社会主义社会,退回到资本主义社会,甚至于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以便于这些人成为人上人,成为资本家、地主和奴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