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的汉化与西化反映地缘格局

日语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语言,现在的日语基本上是古汉语、英语和日本语言发音的结合。在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为中华文明非常强大,日本就很仰慕,于是派遣唐使东渡,学会了以古汉语记录语言,所以日语中有很多汉字,甚至一些汉字的读音和含义也和汉语相似,所以中国人大都能看懂一点日语。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东方文明没落,西方文明崛起,日本开始西化,并且成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东亚霸主,然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最终又在二战中惨败,本土被美国占领。日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始抛弃汉语,向英语靠拢,用片假名搞了一大堆音译词,称之为和制英语。和制英语可读性极差,还不如直接用英语,然而日本人却以此为荣,觉得跟着美国走就是潮流,因为美国是当今世界霸主。

最关键的问题是,自二战后本土被美国占领之后,日本就不再是一个主权国家,所以一切都必须按照美国的意志行事。日本不仅被美国驻军,政治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也都受到美国的控制,这就是没有主权的国家的悲哀。

不同的是,日语之所以向汉语学习,是因为中华文明曾经很强大,而日语向英语学习,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很强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因为他们没有主权。

所以日本这个民族还是挺惨的,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牺牲品。如果中国近代没有落后,那么日本一直跟着中国混,问题也不大。但是中国近代以来却一直落后挨打,日本虽然也一样被欺负,但是却通过明治维新,走在了中国的前面,所以一度实力远胜中国,这就刺激了他们的野心,不甘心居于小岛上,想要侵略中国,实现大东亚共荣,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所以日本就成了现在这样,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枚棋子,实际上也就是美国养的一条狗,狗仗人势,仗势欺人。

韩语去汉字化和日语向英语靠拢也差不多,都是中国落后,西方文明入侵,东方文明全面溃败造成的结果。 不过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复兴,情况会慢慢发生改变,等美国的影响力退出东亚之后,日本韩国又不得不跟着中国混,日语韩语也会向汉语靠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历史就是新陈代谢

鲁迅一开始想通过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而使国家强大起来,抵御外侮,但是他渐渐发现,光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于是弃医从文,成为了一位伟大思想家,试图上从思想上解放中国人。现在美国也面临这一处境,抗疫政治先行,根本不顾科学,美国人也似乎很愚昧,不把疫情当回事,那么恐怕以后学医也救不了美国人了。

这样的历史轮回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遗憾,高兴是因为美国这种多行不义的国家是自食其果,遗憾则是大部分美国人民是无辜的。令人深思的是,大清以前自称天朝上国,在东亚有一帮小弟追随,结果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得屁滚尿流,俯首称臣,而美利坚冷战以后已经成为世界霸主很多年,在地球上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现在遇上新冠疫情,结果被打出了原型,不久也会到大厦将倾的时候,但谁又可以力挽狂澜呢?

当然,美国现在的处境要比天朝好很多,至少他现在还是世界霸主,可以用美元和石油收割全世界,还有美军做保障。但是这种历史周期律让人很是无奈,因为历史发展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人可以逆天改命,即使有超级英雄,也最多让历史的节点来晚一点。

之所以会有这种历史轮回,大概是因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总是要走极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造成的结果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政治斗争的本质是平衡,各方利益的平衡,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本质也是各种物质的平衡,然而一直保持平衡是很困难的,因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平衡也会随之打破。平衡打破之后,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

在打破旧的平衡,建立起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一个个大国崛起了,也有很多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国倒下了,历史就是通过这样的新陈代谢,不断前进,碾碎一切阻碍,没有什么可以幸免。

中国的农民为什么总是吃亏?

中国的农民为什么总是吃亏呢?这并不完全是农民自身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

宪法第一条说得很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第二条又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农民是人民的一部分,当然也就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那么既然是国家,就会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在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绝大多数人都是统治阶级,只有少数敌对分子是被统治阶级。从数量对比来说,这刚好和地主阶级专政(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社会)相反。

当家做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谁说了算的问题,人民当家做主当然就是人民说了算,所以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一府一委两院也都由人大产生,并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不过,虽然人民都是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工人阶级才是领导者,而共产党又是工人阶级中的先锋队,所以人民当家作主是通过共产党执政来实现的,他们是真正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人。

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他们才能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体制下受到拥护,而农民就是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和工人阶级合作,来拥护共产党的。共产党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政权,农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

中国的政治制度安排本来是很好的,但是在实践中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说人大代表不能完全代表人民的想法和利益,所以人民当家作主并没有完全实现,很多人也因此感受不到这一点。

虽然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但是人民内部也有矛盾。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历史欠了太多债,底子太薄,原始积累不足,就必须要有人做出牺牲,但是工人阶级是领导者,再加上本来就是要发展工业,所以就只能让农民和农业做出牺牲,因此也就有了城乡二元体制和户口的限制,导致三农问题成为顽疾,农民成为了二等公民,无法和城里的人享受一样的权利。

然而农民总是在牺牲,却没得到太多回报,一部分人习惯了农民的牺牲,竟然暗戳戳地把农民当成了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剥削,农民当然就会不高兴,进而质疑人民当家作主的体制,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国家的主人。

农民之所以和工人阶级合作,拥护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承诺,而现在有一部分人过河拆桥,开始利用农民,甚至想要把农民从人民中剥离出去,变成被统治阶级,以便于剥削,那么农民就有不合作的权利。农民要是不合作了,问题就很大了,所以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

传宗接代不该成为人生使命

汉族人自称炎黄子孙,意思就是大家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代。那么现在有几亿汉族人,都是炎黄子孙吗?不能说所有人都是,但大部分应该都是炎黄子孙。从姓氏上来看,黄帝子孙又要占大多数。

自黄帝统一华夏部落以后,他的后代就一直是统治者,尧舜禹汤,乃至于周文武王都是黄帝的后代。也就是说,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人建立。武王推翻商纣,建立周朝之后,又通过分封制建立家天下的制度,所以现在的大部分姓氏都和姬姓有关,也就是很多人又都是文武王的后代。有一句话,说的是五百年是一家,这其实是有道理的。

那么问题来了,与炎帝和黄帝同时代的那些人,他们的子孙后代哪去了?很简单,都绝后了,只有一小部分流传下来,成为现在的少数民族,不过那时在位居中原的炎黄部落看来,这些人都是蛮夷。

当然,和炎帝以及黄帝同时代的人也不是没有后代,只是传了几代之后,就渐渐因为各种原因绝后了。所以,古人绝后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不然现在的人也就不会大部分人都是炎黄子孙,拥有一个始祖了。

所以传宗接代没有多么高大上,因为即使你这儿不绝后,多半过不了几代,同样也会绝后,除非有朝一日你的某个后代当上皇帝了,说不定就不会绝后了。不过,要是遇上改朝换代,皇帝也是有可能绝后的,因为新皇帝会斩草除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大家没必要想得太多,更没有必要把自己当做生育工具。人是有生育的功能,但却并不是要一辈子都为传宗接代服务,除非传宗接代能带来很大的收益,或者有强制力逼着你传宗接代。在现代社会,婚姻自由和生育自由,不仅包括和谁结婚以及生几个的自由,也包括结不结婚的自由和生不生育的自由,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受教育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我仍认为,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

这句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这样想也没什么问题的。但是从整个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这句话是有瑕疵,不符合国家发展大势,也有道德绑架之嫌。

受教育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没有法律规定谁接受了教育,谁就要回去建设家乡。恰恰相反的是,国家和社会都希望接受过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能到各个地方去做贡献,包括城市,也包括乡村,而不是大家都各自回家乡。要是大家都这样的话,只会造成地区间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别很大。

“烂在小县城”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和大城市相比,小县城的机遇确实远远不如,对于有雄心壮志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人竞争。如果留在家乡的话,他们的才干可能会被埋没,这对整个国家来说就是损失。

最关键的问题是,乡村的贫困和落后是体制性的,因为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等的存在,乡村的发展就是受到了限制,乡村出身的人能获得的各种资源也比不过城里人,尤其是教育资源。国家就是要限制乡村发展,以支持城市的发展,如果农民不进城,城市哪里来这么多廉价的农民工,中国怎么能成为世界工厂。

所以很多问题上,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受过教育的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方天地,到更广阔的地方去发展。能摆脱落后的家乡的束缚,对他们来说也是好事。而且,这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其他人不应该指责,更不应该道德绑架。

至于那些愿意回贫困的家乡建设的人,他们当然值得表扬和鼓励,但要解决问题,还是要找到正确思路,关键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化体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这才能彻底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想要更好建设家乡,在外面闯出一番天地,然后再带着资源回去支援建设不是更好吗?

如果就怀着一腔热血回去支援建设家乡,不搞懂问题的实质的话,最终也难免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甚至还会被人误解,进而心灰意冷,因为有些问题就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这种现象也并不少见,很多人回到乡村搞建设都吃过苦头,这也并不是穷山恶水出刁民,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对。

所以在这个问题,首先要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不要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那些不回家乡建设的人,他们中有很多人也非常无奈,也不要一味鼓动大家回家乡建设。真正有意愿,最关键是有能力建设家乡的人,可以通过更好的办法来支援家乡建设。

现代化必须要解决人的再生产问题

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人的再生产方面就会遭遇麻烦,因为人类的繁衍和大多数动物不同,不仅仅是因为简单的生理原因,更是因为生育能带来很大的利益,或者说不生育会很吃亏。之所以会这样,又是因为生产力不够发达,大家只能通过生育来抵御生存风险。

生产力继续发展,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法制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等的建立,每个人越来越独立自由,再加上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很高,生育成本大幅上涨,所以生育渐渐变成了一件吃亏的事情。那么很自然,很多人就会放弃生育,所以现代化社会都是有绝育倾向的。

这就好比不孕不育不会遗传一样,如果一个人不孕不育,无论如何都无法留下后代,那还用得着担心这个病会不会遗传吗?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也必须面对这一问题,要是现代化社会建成了,但是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没有人了,那还追求现代化干什么?

当然,人类灭绝是很遥远的事情,现在不必要杞人忧天。不过必须要明白的是,人类社会能一直发展至今,能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是通过剥削实现的。而大部分人作为被剥削阶级,无法再剥削其他人,那就只能剥削自己的下一代了。上一代剥削了下一代,下一代又剥削下下一代。

​直到现在,这个接力游戏玩不下去了,因为现在反过来了,生育成本太高,变成下一代剥削上一代了。那么作为可以主导和决定生育行为的上一代,除了确实喜欢小孩,负担得起的人之外,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呢?

我们追求的就是现代化,但是现代化社会又有绝育的倾向,然而人才是社会的关键,没有了人,也没有了社会。所以人类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可持续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再生产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历史是会轮回的。

到了某个时候,整个社会崩溃,生产力大退步,生育又变成可以获利的行为,于是大家又对生育充满动力,所以人类还是会繁衍下去的,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婚姻是市场化行为,和爱情关系不大

在私有制没有完全废除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获得真正的爱情。因为爱情是较为高级的需求,只有在从生到死都衣食无忧,吃喝不愁的情况下,人才有可能完全有自由去追求爱情,否则所谓的爱情,就很难摆脱以传宗接代为名,交配繁衍的事实。

爱情是基于性欲,而不是基于生育行为的。虽然性欲和生育行为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本质上是两回事。性欲只是促进人类进行交配,实现生殖细胞会师的一种方式。没有性欲,人类也可以实现生育行为,比如说试管婴儿。

性欲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利于繁衍的机制,和动物的发情期是类似的,只是人类性成熟之后,就一直处于发情期,一直具有性欲。没有性欲,人类就有可能对发生性关系不感兴趣,而不发生性关系,正常情况下就不能实现生育行为,不能进行留下后代,那么人类就要灭绝了。

由于人类进化成为了高级动物,具备了丰富的情感能力,所以在性欲的基础上产生了爱情这一高级情感,给人类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满足感。

爱情和生育都基于性欲,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只是在现有的社会婚姻家庭制度下,两者被有意或无意地混淆了。两个人相爱,发生性关系是很正常,也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但却并不一定要生育。发生性关系也并不一定会导致生育行为,因为人类会避孕,即使怀上了还可以人工流产。

爱情和生育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只是拥有共同的基础,被性器官间接地联系在了一起。如果爱情一直和生育分不开的话,那这样的爱情就不是真正的和纯粹的爱情。

生育行为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光靠性欲,人类是不会对生育有很大热情的,因为生育是有成本的。是因为生育和生存挂钩,所以自古以来大家才会热衷于生育,人类社会也才能一直发展至今。

由于生育的介入,两个人的爱情关系就不可避免地夹杂了功利性,和经济利益搭上了关系。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生育都是牢牢压制爱情的,优先级更高。直到近代社会生产力大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大幅上升,爱情的重要性才越来越受到关注,一小部分人类才有资格和能力去追求爱情,并且真正获得爱情。

在法律上,合法夫妻互为配偶。偶字不用多说,配字就很值得玩味了。配的本义是两性结合,这很好理解,然而配字也有其他含义,比如说配不配得上,这句话也是绝大多数人在婚恋时要考虑的,或者别人要为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是你的对象配不配得上你,你配不配得上你的对象。

配不配得上这一问题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换,一种市场行为。就好比大家拿钱买东西,如果买贵了,或者买便宜了,对于其中的一方来说,那就是价格配不上价值。如果买得刚好,那就是配得上。

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是婚姻本质上就是交易,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女性的身材相貌和生育能力,男性的体格财富和社会地位,都是可以被量化的指标,用来确定男女双方是否相配。

比如说武大郎和潘金莲,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们两个人不相配,这就是婚姻中的市场化思维。由于婚姻本质上是市场化行为,所以符合价高者得的原则,潘金莲遇到比武大郎更风流倜傥,有钱有势的西门庆,立马就抛弃了武大郎,而且不惜采取毒杀的犯罪行为。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爱情是不堪一击的,女的嫌贫爱富,男的喜新厌旧。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漂亮的女人就是应该嫁给有钱人,没钱的男人就是不配拥有好看的老婆。而且实际上,有钱人的老婆确实都比较漂亮,没钱的男人就是很难找到好看的老婆。

因为这样的社会现实,所以也就有了这么一句顺口溜:人穷莫娶美娇娘,不信你问武大郎。这句话看起来很是幽默好笑,但也说的是事实,如果一个没钱的男人娶了一个太漂亮的女人,多半是出要问题的,因为有钱的男人会惦记着这个女人,可以用金钱打动她。即使这个女人很忠贞,但恐怕也受不了旁人的闲言碎语。

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没钱的男人配不上漂亮的女人,这就是典型的市场化思维,也印证了家庭婚姻的本质。我们不能否认没钱的男人和漂亮的女人可以产生爱情,但即使他们产生了爱情,也多半会被世俗的偏见和社会的现实所击败。

所以,如果婚姻家庭制度不消亡,私有制还存在的话,真正的爱情是很难存在并坚持下去的,绝大多数人也就很难拥有真正的爱情。只有那些拥有充足物质财富,符合婚姻市场化原则,又恰好相爱的两个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另外,爱情只是较高的需求,人类在爱情之上还有更高的需求,比如说自我实现的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爱情也不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不是每一个人的必需品,所以爱情对于有更高追求的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至于较为基础的性需求,并不一定要通过爱情才能实现。

网络背后是陌生人,对陌生人要有戒心

侵犯个人隐私和网络暴力在互联网上已经屡见不鲜,在疫情中更是变本加厉。由于要进行流调,感染了病毒的人必须要如实告知自己的行动轨迹,以确定密切接触者,然后进行隔离,切断传播链。

毫无疑问,行动轨迹是个人隐私,不应该受到侵犯。然而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家对于感染者的行动轨迹,以及干了什么都非常关注,希望自己不要受到影响,这是正常的反应。但是在网络上,总有很多人想要借此侵犯别人的私人空间,甚至有人将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大肆曝光,还恶意造谣,进行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新冠病毒具有传染性,所以容易使人人自危,导致大家对感染者非常不友好。感染者本来就是受害者,但还要遭遇其他人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这显然是不对的。

尽管有一些感染者太过任性,在有意或者无意的情况下造成了病毒传染,但这也不是侵犯他们个人隐私,对他们施加网络暴力的理由。如果故意造成了病毒传播,自然有法律对其进行惩处,其他人没有权力施加以网络暴力为名的私刑。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网络暴力是难免的,因为网络不是实名制的,缺乏足够的约束,所以总会有一些人在网络上放纵自我,肆意妄为,侵害别人的权利。而且由于群体效应,每个人都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很多人合起来,就将是一股非常可怕的力量。

网络越来越发达,在大家生活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网络空间毕竟有别于现实世界,人是活在现实世界中的,而不是活在虚拟的网络上。

网络开阔了大家的眼界,打破了现实空间的距离,可以让大家见识到很多新东西和新知识,让大家可以和很多现实中无法接触的陌生人进行交流。

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网络上接触到的大多是陌生人,甚至有可能不是人。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对于陌生人都会保持一定的戒心,对于网络上这些缺乏了解的陌生人更应该有戒心。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不了解的陌生人,要想不被伤害,就要保持一定的防人之心。

所以,大家对待网络不能太随意,要有危机意识,要注意时刻保护个人隐私,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毫无保留。网络上当然也有好人,也有良师益友,但也有很多坏人,披着虚假的ID无恶不作。

网络是新生事物,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欢乐,但目前的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威胁,很容易给大家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要最大限度降低网络带来的伤害,就不要把网络看得太重要,不要太依赖网络,不要把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放到网络上去,也要警惕别人通过各种方式把你的生活放到网络上。

网络暴力是不可预见的,谁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因为什么原因变成受害者。如果自己不能承受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最好还是谨慎一点的好。

以泄愤为目的的体罚也是家暴

在家暴这件事上,大多数人的关注重点都在于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行为,这也确实是家暴的最常见形式,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家暴这一点,虽然很多父母并不会,或者不愿意承认。

体罚作为教育手段,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体罚毕竟是暴力行为,不值得提倡,尤其是在文明社会。而且体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容易走样,由手段变成目的。很多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体罚,到最后就变成了泄愤出气,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很多家长对于体罚的理解,就是让孩子经历肉体上的疼痛,以作为对孩子的惩罚,让孩子以后不敢再犯错。然而实际中,家长体罚孩子时,想的最多的不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给家长带来了损失,造成了麻烦,或者让家长丢了面子,家长很生气,所以就要打孩子来出气。

这样的体罚毫无疑问就是家暴,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伤害,还会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很多人童年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即使长大之后也很难释怀。

由于很多人认为体罚是合理的,所以对于这样名为体罚,实为家暴的行为,并不会有太多的干预,那么部分孩子的权益自然就很难得到保障了,因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本来就是弱者,几乎没有反抗能力。

同样,在学校中,部分老师对于学生的体罚也有泄愤出气的因素,这样的暴力行为当然也是不应该被允许的。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体罚本身就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手段。犯了错误就要接受惩罚,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身体进行惩罚并不是好的方式,这也是文明社会不认同的。即使是对犯罪分子,也只是剥夺他们的自由和政治权利,而不是对其身体进行惩罚。

对于孩子,更不应该采取暴力手段,尽管一些孩子十分调皮,很难管教,但用体罚的方式进行惩教,也只是用暴力让孩子暂时屈服而已,等到孩子有能力反抗的时候,体罚也就不管用了,家长也不敢再进行体罚。而且体罚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甚至产生仇恨,对亲子关系造成巨大的伤害。

教育还是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而不是通过暴力来让人屈服。惩罚的方式有很多,体罚是最简单,也是最低效和最无能的一种。

爱情建立在两个独立个体之上,而不是两个另一半

另一半的说法,大概有两个来源,一是亚当和夏娃的传说,二是阿里斯托芬说。

在西方传说中,亚当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第一个人类,后来神又为亚当创造了配偶夏娃,而夏娃就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的,她是亚当的“骨中骨,肉中肉”,所以就有了配偶是另一半之说。

阿里斯托芬说也是来源于西方传说,说的是很久以前男人和女人是一体的,一个人有两个头,四只手,四只脚,以及两套人体系统,这种人非常厉害,所以神就把他们一分为二,变成了一男一女,以降低他们的危险性。由于一男一女以前是一体的,被分开后总是容易被自己的另一半吸引,所以就有了配偶是另一半的说法。

这两个说法都是传说,自然是不可信的,不过从生理构造上来说,男女的生殖器官确实是互相配合的,交合时也可以形容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不管传说怎么说,生理构造又如何相配,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什么互为另一半。没有找到另一半,人生就不完整的说法也是非常幼稚的。反而是很多时候有了另一半,在婚姻家庭制度下受到了很多束缚和限制,变得不够完整,不够独立了。

现代社会是一夫一妻制,所以另一半的说法才有市场。古代社会是一夫多妻或者一夫一妻多妾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另一半的说法显然就站不住脚了。

另一半的说法看起来很美丽很浪漫,其实害人不浅,让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执着于要找到所谓的另一半,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人从母体脱离之后,就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这只是生理独立,要到长大成人,能独立生存之后才叫真正的独立。独立是获得自由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能独立的话,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而不自由的爱情不可能是真正的爱情。

而如果一个人必须要有另一半才行的话,那他/她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就没有自由,自然也就没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两个独立的个体上的,而不是两个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