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自始至终都是三维的

很多科幻小说中都有降维打击的相关情节,所谓的降维打击,就是高维度世界的文明凭借维度上的巨大优势,轻而易举地击败甚至是毁灭低维度世界的文明,就好比一个人用脚踩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正是因为降维打击拥有毁天灭地的力量,所以就产生了非常特别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不由得对高维度世界产生莫名的恐惧,担心哪一天就会被降维打击,遭遇灭顶之灾。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降维打击确实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设定,给科幻小说增加了很多趣味性和想象空间。其实在神话小说中,也有类似于降维打击的情节,比如说如来佛祖相对于孙悟空就是降维打击。孙悟空有大闹天宫的本事,天庭上下没有谁能把他怎么样,玉皇大帝也无可奈何,太上老君用八卦炉烧他也没用,但是在如来佛祖面前,孙悟空就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即使有筋斗云,却无论如何也飞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最后还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五百年都动弹不得。

虽然一个是科幻小说,一个是神话小说,两者并不能完全类比,因为科幻小说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的,而神话小说是完全违背科学的,但是降维打击和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实际上也没有多大区别,因为同样都是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实世界自始至终都是三维的,不存在更高维度的世界,也不存在更低维度的世界,因此降维打击就只是理论上的东西,现实中不可能实现。

很多人从三维的概念出发,想当然地认为应该还有四维,五维,甚至更高的维度,这是一种典型的思维误区,陷入了唯心主义的陷阱。问题就出在三维的这个“三”上面,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数字可以无限增加,这就脱离了实际。三维只是人类抽象出来的概念,并不是现实世界的本质,如果脱离现实世界,设想存在更多的维度,那就是不切实际的唯心主义了。

所谓的维度只是人们为了描述立体空间而定义出来的概念,现实空间之所以是三维,而不是另外的维度,是因为现实空间本身就只有三个维度。或者换句话说,有且只有三个维度就可以完全描述立体空间,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另外的维度了。也就是说,现实中本来就不存在同时垂直于现有的三个维度的更高维度,既然不存在更高的维度,当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降维打击了。

大家必须明白,三维只是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数学工具,而不是现实世界的本质。是因为用三个维度就能完全描述现实世界的立体空间,所以我们才认为世界是三维的。换句话说,三维只是人们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只是理论上的东西,不能反过来取代现实世界的存在。很多人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思维误区,就是把三维这个抽象的概念当作了世界的本质,从而脱离了现实世界,从唯心主义的角度出发,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有三维,就应该还有其他维度,这就是理论完全脱离了实践。这样的理论即使有一定道理,可以自圆其说,也已经和现实世界没有什么关系了,不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证明,更不能用来否定现实世界就是三维的这个事实。

有人会说,即使不存在比三维更高的维度,但一维和二维总是存在的,那么三维相对于一维和二维就是高维度了,所以三维世界也能对一维和二维世界实现降维打击。同理,二维世界对一维世界也能实现降维打击。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相信存在降维打击,就是从三维对二维,以及二维对一维的降维打击中类比推理出来的。对于二维世界的人来说,由于他们不存在高度的概念,所以三维世界的人对他们来说就像天神一般,可以随时出现,随时隐身,这简直就是难以想象的,二维世界的人对于一维世界的人来说也是同样的。但问题在于,现实中所有人都生活在三维世界中,没有人能存在于所谓的一维世界和二维世界,而且现实中也并不存在一维世界和二维世界。

一维和二维虽然低于三维,但也只是理论上抽象出来的东西,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世界,因为所有事物都是三维的。准确地说,所有事物都存在于立体空间之中,都有长度、宽度、高度,只是大小多少不同罢了,但即使再短再窄再矮也都是有相应的长度、宽度、高度的,并不是就不存在相应的维度了。一根笔直的头发也是三维的,而不是一维的;一张很薄的纸同样也是三维的,而不是二维的。而且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根头发和一张纸也是庞然大物般的存在,可以变得非常立体。

有的人从一维世界的人想象不出二维世界是什么样,或者二维世界的人想象不出三维世界是什么样的角度出发,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三维世界的人想象不出四维空间乃至于更高维度空间的世界,用以证明更高维度的世界不是不存在,而只是人类受到维度的限制想象不出来,这其实是一种诡辩。这种假设也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抽象的一维世界和二维世界,现实世界自始至终都是三维的,没有更高维度的世界,也没有更低维度的世界,这就是现实世界的本质。所谓的一维和二维世界,以及四维还有更高维度的世界,都只是理论上存在的东西,和现实世界没有什么关系,也从来没有在现实中找到过相应的证据。所以,不是人们受到维度的限制想象不出来更高维度的世界,而是根本就不存在更高维度的世界,人们自然想象不出这些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

如果非要说有四维空间的话,就只能把时间勉强归类为第四维,但时间和空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起来,也不可能实现时空转换。时间也只是人类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是用来定义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过程的物理量。如果把时间也当成一个维度,那么就相当于整个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沿着时间这个单向维度不可逆地前进。但是这种理解也不完全准确,因为世界只有一个,不会在每个时刻都有一个世界存在,也不会存在什么平行宇宙。所以时间和空间维度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视之,四维时空和四维空间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时空穿越也是很多文学作品,包括科幻小说常用的戏码,因为可以改变时空,就增加了很多艺术创作空间,产生很独特的艺术效果,所以穿越类型的文艺作品也很多。但是由于事物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所以时间自然也是一路向前不可逆的,那么时空穿越自然就是不可能的,至少不可能穿越回过去,过去的就永远过去了,不可能再重来。时空穿越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相对于篡改历史,因此对很多人产生了误导,这当然是有害的。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家不能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存在,否则免不了就会陷入思维误区,对现实世界产生误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我们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然后把理论上的东西又强加给现实世界,甚至认为现实世界就应该是理论上这个样子的,这就完全是唯心主义了。这种行为就好比是给一个人画了一张画,然后把这个人画成了四不像,和本人已经大不一样了,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却误以为本人就和画里的四不像一样,但实际上这张画并不会对本人造成什么影响,无论这张画是什么样子,本人还是他原来那个样子,不会因为这张画就真的变成四不像了。

要避免陷入这样的思维误区,归根结底还是要坚持辩证唯物论,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本来是什么样的,就要客观真实地反映,而不是脱离现实和实践,随意地在理论上进行类比推理,然后用这些假想的理论来对现实世界刻舟求剑,那就只能是南辕北辙,误入歧途了。

当然,文学作品中允许存在这种虚构的东西,而且降维打击不同于如来佛祖的手掌心,至少在理论上是说得通。再加上宇宙是非常庞大的,人类的认识还很肤浅,现在也还不能完全否认更高维度的存在,但至少现在还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更高维度的存在,现实中也不存在真正的一维和二维世界,只有科幻小说才会出现这样的情节,所以我们就不能默认存在更高的维度,那么降维打击当然就和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一样不切实际了。

2024年3月3日

忠诚还是背叛?

忠诚和背叛可以说是一对反义词,而且这对反义词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忠诚无疑是褒义词,而背叛无疑是贬义词。和忠诚词义相近的一些词也都是褒义词,比如说忠心、忠实、忠厚、忠贞等,而和背叛词义相近的一些词则都是贬义词,比如说叛变、叛徒、叛逆、叛乱等等。

在封建社会,忠诚就是最高最大的道德标准,是封建统治者竭力宣传和大力鼓吹的正面行为,因为忠诚的本义是无条件服从,是封建统治者赖以维系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只有所有臣民都老老实实地尽忠职守,无条件服从,封建统治者才能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也正是由于忠诚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至关重要,因此忠诚的对立面——背叛就是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的行为,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大逆不道,是十恶不赦中的最重要的恶行。在十恶不赦中,前三条都是和背叛有关,第一条就是谋反,这是历来的封建统治者都深恶痛绝的,第二条则是谋大逆,也就是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这些都是皇权的象征,是不容侵犯的,第三条则是谋叛,也就是背叛朝廷,投降敌人,这也是封建统治者不能容忍的。这些行为都是背叛封建统治者的行为,因此会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强力镇压和处罚,轻者凌迟处死,重者则会被灭族。

忠诚是封建统治者大力推崇的,而背叛则是封建统治者深恶痛绝的,由于封建统治者是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剥削阶级,是人民的敌人,因此敌人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而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反对对封建统治者的忠诚,推崇对封建统治者的背叛。

从这个角度来说,忠诚和背叛的价值取向就刚好反过来了。虽然忠诚和背叛具有鲜明的褒贬含义,但并不意味着忠诚就是对的,就是好的,而背叛就是错的,就是坏的。忠诚和背叛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关键不是取决于行为本身,而且取决于行为对象。如果忠诚于人民的敌人,包括一切剥削阶级和反动派,那么忠诚也是错的,坏的。如果背叛的是人民的敌人,那么背叛就变成对的,好的了。

所以,大家不应该一看到忠诚就支持,一看到背叛就反对,这就成了形而上学,是要犯错误的。忠诚和背叛并不是绝对的,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辩证地看待忠诚和背叛,尤其是要看忠诚和背叛的对象是谁,才能对忠诚和背叛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忠诚当然是好的,也是人们应该坚守的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忠诚的对象一定要正确,只有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正义,才算真正的忠诚,否则就相当于背叛,而不是忠诚了。忠诚与否,主要也是看实际效果,而不是看动机,即使动机是为了忠诚,但最终却造成了背叛的结果,就不能说是忠诚的,这和好心办坏事是一个道理,好心办的坏事也是坏事,并不会因为是好心就变成好事了。

由于忠诚是一个褒义词,再加上封建传统忠心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都对忠诚具有好感,而对背叛很是反感,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忠诚并不一定就是对的,而且很多时候恰恰背叛才是对的。根据唯物辩证法,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在事物还没有走向反面之前,忠诚当然是对的,但是当事物走向反面之后,还继续保持忠诚,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当事物走向反面之后,恰恰是应该背叛,而不是继续保持忠诚,否则就是助纣为虐了,表面上的忠诚也变成了实际上的背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直都保持忠诚,并没有背叛,但是由于事物本身由于内部的矛盾斗争而发生了变化,走向了反面,因此忠诚也就变成了背叛,要想继续保持忠诚,就应该选择背叛,这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真正做到忠诚,就必须辩证地看待忠诚与背叛之间的关系,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也就是事物走向反面的时候,坚决勇敢地背叛。只有当事物走向反面时敢于和勇于背叛,才能真正做到忠诚,否则也只是愚忠和假忠,和背叛没有两样。

很多时候,要做到“忠诚”也是比较容易的,反而是“背叛”比较困难,因为人们总是容易受到既得利益和思维惯性的影响,无法正确地看待事物的变化,不能在事物走向反面的时候,坚决彻底地站出来选择背叛,于是就在忠诚的幌子下,行了背叛之实,成为了事实上的叛徒。

由于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所以背叛也是很多人不得不面临的抉择,但很多人往往却不敢、不想或不能在事物走向反面时选择背叛,反而选择继续保持忠诚,如果事物没有再一次走向反面的话,那他们的处境还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一旦事物再一次走向反面,那么他们的处境就很尴尬了,所谓的忠诚也变成了背叛,而那些在事物第一次走向反面就选择背叛的人,最终就会被证明是真正忠诚的人。

虽然这看起来非常戏剧性,但现实就是如此,关键就在于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的矛盾斗争推动的,因此就会从一个对立面走向另一个对立面,然后又走向一个新的对立面,即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也就是说,事物本身就是处于不断的自我否定之中,自带背叛的属性。既然事物自带背叛属性,那么当事物走向反面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用背叛来反对,而不是在事物自己背叛了自己之后,还继续保持忠诚。人生也是一样,总是会不停地走向反面,处于不断的自我否定之中,所以人们也要敢于和勇于与已经走向反面的自己决裂,敢于和勇于自我否定,但很多人恰恰就是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往往就掌握不了人生的主动权,活得很痛苦,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很多人可能都理解不了这一过程,因为他们没能掌握唯物辩证法,不懂得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这个道理,于是就处理不好忠诚和背叛的关系,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忠诚。只有那些懂得唯物辩证法,敢于和勇于在事物走向反面时选择背叛的人,敢于和勇于与过去的已经走向反面的自己决裂,敢于和勇于自我否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忠诚,也才是真正忠诚而勇敢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掌握人生的主动权,通过主动背叛和自我否定去接受短暂而有限的痛苦,避免更大而持久的痛苦。

当然,选择背叛和自我否定是一件很艰难,需要同时具备勇气和智慧才能做到的事情。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中,忠诚都是好的,背叛都是不好的,所以选择背叛的人就会面临很大的道德压力,尤其是在很多人都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要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才行。另外,只有在事物走向反面的时候才能选择背叛,如果没有找准时机,产生了误判,就很可能从忠诚变成真正的背叛了,所以这是一件很考验人的事情,不是谁都敢做,并且能做到的,这也才是最难得的。

有时候,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没能掌握唯物辩证法以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理解事物为何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掌握真理的少数人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能否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坚持真理,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人往往就会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放弃真理,所以不是谁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当然,前提是真正掌握了真理,运用唯物辩证法,通过社会调查和实践,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也只有这样,才有信心和底气敢于和勇于坚持真理,否则也很难顶住多数人的压力。

忠诚和背叛虽然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但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人们也总是会面对忠诚和背叛的考验。忠诚虽然是好的,但并不是说一直保持忠诚就是对的,能在该保持忠诚的时候保持忠诚的人固然很了不起,但是能在该背叛的时候敢于和勇于背叛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和英雄,才是真正忠诚而勇敢的人。

2022年7月10日

五千年文明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包袱

上下五千年是从时间上对中华文明的高度概括,上下是从公元纪年的角度来说的,由于公元纪年至今只有两千多年,而中华文明史远不止两千年,因此公元纪年之前的历史就只有用公元前来表示了,上下也就是公元前后的意思。公元纪年是舶来品,无法契合中国的历史,所以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说法。抛开公元纪年,不用上下的提法,中国有明确记载并且可考的历史也确实有五千年左右,而且还有可能更长。

仅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中华文明就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伟大文明,虽然在中华文明出现之前,世界上就已经有了其他的文明,比中华文明出现得更早,但是全世界所有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从未断绝,这就说明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否则就会和其他古代文明一样,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当然,中华文明也面临过很多危机,尤其是在近代以来,但中华文明还是顽强地延续了下来,并且有望实现伟大复兴,这就说明中华文明确实是有过人之处的,是全体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骄傲。

不只是在时间跨度上占有优势,并且从没有断绝过,在具体内容上,中华文明也是十分灿烂辉煌的,是人类古代文明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整个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长期代表了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直到近代以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后才开始衰落。

虽然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的骄傲,但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较量中一败涂地,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一度将所有中国人压得抬不起头来,在西方侵略者面前丧失了自信心。中华文明从此也成为了中国人肩上沉重的包袱,很多中国人甚至还试图甩掉这个包袱,向西方国家靠拢,全盘西化,彻底放弃中华文明。尽管中华文明最终还是延续了下来,但是面对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中国人直到现在还是不能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以中华文明为荣为傲,反而崇洋媚外,看不起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以至于自我否定,失去了自我。

对于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待,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既要看到好处,也要看到坏处,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对于中华文明当然也是如此。由于中华文明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败下阵来,被西方资本主义打趴下了,所以对中华文明当然是以否定为主,肯定为次。也就是说,我们整体上对中华文明要持否定态度,因为中华文明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明,是阶级剥削的产物,是在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基础上产生的,不仅远远落后于现在的社会主义时代,也落后于资本主义时代,对于落后于时代的事物,当然要持否定态度,如果持肯定的态度,就意味着中华文明还是应该坚持的,意味着中国应该回到封建时代,这当然是不对的。

而且,正是由于以封建思想为主的中华文明的束缚,中国社会才长期停留在封建时代,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的禁锢,以至于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被严重制约和束缚,导致中国在资本主义时代大幅落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时不堪一击,遭遇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差一点就亡国灭种,中华文明也差点像其他古代文明一样,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当然应该在整体上对中华文明持否定态度。

正所谓物极必反,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表现。中华文明在封建时代有多么灿烂辉煌,多么了不起,在资本主义时代就有多么黯淡无光,多么不起眼。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深重灾难,就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对自身的反噬和自我否定。这句话同样也可以套用在现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身上,他们在资本主义时代无比辉煌,所向无敌,但到了社会主义时代,他们也会像当初的中国一样不堪一击,他们无比辉煌的成就也会反噬自身,走向自我否定,这是谁都逃不掉的客观历史规律。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就更不能效仿西方国家,搞全盘西化,而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只有对中华文明持否定态度,我们才能卸掉肩上沉重的历史包袱,摆脱一切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轻装上阵,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而不是变成封建社会的遗老遗少。也只有甩掉了历史包袱,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华文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批判的基础上真正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荣为傲。如果不加批判,一股脑地把封建糟粕也继承了下来,那就谈不上什么骄傲、自豪和自信了,反而会自取其辱,惹人耻笑。

所以,对于中华文明,必须要旗帜鲜明地持否定态度,主要是进行批判,而不是支持和拥护。当然,在否定的基础上,也要对中华文明有所肯定,要批判地继承一切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全盘否定,否则就和全盘西化没什么区别了。全盘否定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就将失去文化根脉和民族传承,成为孤魂野鬼,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出现,以及出于对全盘西化的排斥和否定,中国社会又逐渐向传统文化靠拢,出现了回归传统文化的趋势。随着中国逐渐强大起来,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也越来越强,一些崇洋媚外,支持全盘西化的观点已经失去了市场,这当然是好事,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于是回归传统文化的观点又获得了很大的市场,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这显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

中国在近代以来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中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而新中国建国以来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工业化,并且朝着现代化快速前进,主要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实现的,而不是依靠传统文化取得的。因此,我们不仅不能把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传统文化,而且应该坚决地反对回归传统文化,避免重蹈近代以来差点亡国灭种的覆辙,即使要继承传统文化,也必须在批判的基础上来继承。

事实上,中国现在的传统文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且是越来越多了。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人一度和传统文化彻底决裂,基本上甩掉了这个历史包袱,迎来了新生,但是现在中国人又开始回归传统文化,又主动把这个包袱背在肩上,这完全是逆历史潮流的。我们应该彻底甩掉传统文化这个包袱,轻装上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来认识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批判的基础上来继承传统文化,剔除一切糟粕,让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也让中国人能真正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当作骄傲,提升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不是不加分析和批判,又一股脑地把传统文化这个包袱背起来,重重地压在中国人的肩上,让中国人又不能挺直腰杆。

虽然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也确实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同时我们也应该坚决抵制全盘西化,但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回归传统文化,当然更不是全盘西化。在排除了全盘西化这条错误的道路之后,我们不应该又走到回归传统文化这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来,而是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即坚持独立自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当然,排斥和否定全盘西化以及回归传统文化这两条错误的道路,并不等同于排斥和否定西方国家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坚持西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合理吸收西方国家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切有利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东西,同时也要仔细分辨和坚决抛弃一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害的东西,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2022年7月3日

一切文艺作品本质上都是对作者所处时代的反映

存在决定意识,艺术则来源于生活实践,而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实践,因此文艺作品都是具有时代性的。作者也都是生活在具体时代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具体时代的影响,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而存在,因此这些方方面面的影响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作品中,即使是表现过去或者未来的作品,本质上也还是对作者个人所处时代的反映。也就是说,决定作品时代性的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而不是作品中的时代,因此一切文艺作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作者所处时代的反映。

以作者所处时代为时代背景的文艺作品自不必多说,当然反映的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而即使是以过去为时代背景的文艺作品,主要反映的也还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虽然这些作品是以某个历史时期为时代背景,而不是作者所处的时代为背景,但作品是由作者创作出来的,因此必然要反映出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而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就是在他所处的时代中形成的,所以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必然是和作者所处时代紧密相关的,因而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只不过是披着历史的外衣,以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而已,内里实际上还是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当然主要是作者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不能完全代表整个时代。

以未来为时代背景的文艺作品就更是如此了,谁都没有经历过未来,因此以未来为时代背景的作品大都是基于想象而创作出来的,但想象也不能脱离实际而存在,一切想象都是以现实存在为依据的,就好比人们在想象外星人的时候,始终还是照着地球上的人的形象来展开想象的,基本上都有头和四肢,也有相应的五官,只不过是多了一点或者少了一点什么,虽然看起来和地球上的人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大同小异的。以未来为时代背景的文艺作品实际上也主要是以作者所处的时代为出发点来进行想象的,只不过向前推进了一些,因为时代总是在发展,在前进,未来从总体上来说应该要比现在更发达,更先进,但无论如何还是脱不去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子。因此,以未来为时代背景的文艺作品,主要反映的其实也还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只不过是以未来为名义,以想象为手段,来表现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看法和观点,当然其中也包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综上所述,无论是以过去为时代背景,还是以未来为时代背景,以及以现在为时代背景的文艺作品,总的来说其实都是对作者所处时代的反映,这就也是存在决定意识,以及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唯物论的具体表现。因此就可以说,一切文艺作品本质上都是对作者所处时代的反映。由于决定文艺作品时代性的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而不是作品中的时代,那么当我们讨论文艺作品的时代性时,主要考虑的应该就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而不是作品中的时代,尤其在当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品中的时代不一致的情况下,这主要指的就是以历史小说和科幻小说为代表的文艺作品。

从这一角度出发,只有以作者所处时代为时代背景的文艺作品,才能用来研究相应的时代,如果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中的时代不是作者所处的时代,那么就不能用来研究作品中对应的时代,只能用来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比如说成书于封建时代的《红楼梦》,对于封建时代的反映就比较真实可信,可以用来研究封建社会,当然主要是清朝的封建社会。必须要指出的是,虽然《红楼梦》没有具体点明时代背景,但很显然是以曹雪芹个人所处的时代(也就是清朝)为背景来写的,只是为了避讳和现实麻烦,采取了隐喻和借代等手法而已,这也是封建时代文人常用的手法。

《红楼梦》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而曹雪芹也是封建时代的人,因此《红楼梦》就可以用来研究封建时代,而《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虽然也都是成书于封建时代,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品中的时代有出入,这三大名著都成书于明朝,而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却分别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唐朝和宋朝,因此这三大名著更适合用来研究明朝的社会生活,而不太适宜用来研究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唐朝和宋朝的社会生活。当然,由于《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改编而来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用来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但可信度毕竟是有限的,不能完整准确地表现三国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至于现代人创作的以古代社会为背景的作品,从根本上来说反映的还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而并不是古代,因此就不能完全用来研究古代社会。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都是以古代社会为背景,但反映的也主要是他个人所处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金庸也没有真正经历过封建社会,因此他写出来的古代社会也不能当作真实历史来看待,只能用来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同样,现代人写的历史小说,主要反映的还是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不能简单地当作古代社会来参考。古装影视剧也是一样,虽然里面的人物都穿着古人的衣服,甚至说着古人的语言,但反映的其实还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就不能把影视剧当作历史,也不能用影视剧来代表历史,而且很多古装影视剧制作都比较粗糙,不够严谨,就更不能当作真实历史来参考了,即使是一些比较写实,具有高度还原性的古装影视剧,也很难完全摆脱所处时代的印记。最关键的是,现代人都没有真正经历过古代社会生活,因此也就很难真正复刻古代社会了。何况文艺作品还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因此就更不能把文艺作品当作真实历史来看待。然而,由于大家对古代社会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有不少人都把古装影视剧视为真实历史,这就造成了极大的误解和负面影响,导致人们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出现重大误差,不能对古代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也不能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甚至误以为古代社会比现代社会还更好。

简单说来,什么时代出现的作品,主要反映的还是什么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而不是作品中对应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只有以作者所处时代为背景的作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应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就不能把现代人写的历史小说当作历史,即使要当成历史,也只能当作当代历史,只能用来研究当代历史,而不能用来研究古代历史。而且文艺作品本来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即使是现实主义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也不能完全当成历史。

作者写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往往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有感而发,是借古喻今,甚至是以古讽今。即使作者主观上并没有借古喻今或以古讽今,只是想要写一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但是由于作者受到时代的影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都和古代社会不同,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必然也是和个人所处时代紧密相关的。几乎没有人能完全摆脱所处时代的影响,现代人即使用文言文来写古代社会也和古人的文言文存在本质区别,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同样,一些作者以未来为题材进行创作,往往也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对现实生活有一些感想,甚至是不满,但又因为种种原因无力改变,所以就希望未来社会能变得更好,更完美。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反映的还是作者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都和作者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而和未来没有多大关系,而且未来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具体是什么样的,现在几乎也没有人知道。

由于决定作品时代性的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而不是作品中的时代,因此一切文艺作品本质上都是对作者所处时代的反映,所以鉴赏文艺作品主要也是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而不是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文艺作品的时代性。也只有正确把握文艺作品的时代性,才能正确解读文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观念,以免误入歧途,出现误读和误解,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也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022年7月7日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以及韩国

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即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民族抗战的纪念日。从1937年7月7日起,中华民族迎来了近代以来最屈辱,也是离亡国灭种最近的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之下,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之下,凭借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最终打赢了抗日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战胜外国侵略者,极大振奋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我们纪念卢沟桥事变,一方面是要缅怀革命先烈和被日本侵略者屠杀的无辜平民,另一方面是要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纪念过去是为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再次出现这样的历史悲剧。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战争当然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战争分为两种,一种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一种是不正义的侵略战争,我们不能笼统地完全反对战争,而是应该反对不正义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如果对于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也持反对态度,那么就在客观上支持了侵略者。当然,没有不正义的侵略战争,自然就没有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了,所以只要反对不正义的侵略战争,实际上也就避免了正义的反侵略战争,间接反对了一切战争。

我们不仅要反对不正义的侵略战争,更要反对侵略者,但是必须把侵略者和人民区分开来,不能把日本人民等同于日本侵略者,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也是抗日战争的受害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笔账应该算在日本侵略者,算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头上,而不能算作日本人民头上。抗日战争反抗的也是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而不是反抗日本人民的入侵,日本人民也没有入侵中国。

虽然抗日战争主要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但民族矛盾实际上也是阶级矛盾,只不过是一个民族从整体上对另一个民族的压迫和剥削。民族矛盾本身也是统治阶级用来转移国内阶级矛盾的工具,日本之所以发动侵华战争,主要就是为了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虽然中日两国之间存在民族矛盾,而且这种民族矛盾由于日本没有彻底肃清军国主义而一直存在,并且时而激化,但是我们也要正确对待日本,把矛头始终对准日本军国主义,而不是日本人民,否则只会激化民族矛盾,影响中日友好团结,最终伤害的还是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而日本军国主义就会死灰复燃,并从中渔利。

事实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也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于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中日两国之间本来也没有多大的民族矛盾,世界上任何两个民族之间也都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矛盾,民族矛盾之所以被激化,主要还是阶级矛盾导致的,因此就必须抓住阶级矛盾这个纲,而不能总是在民族矛盾上兜圈子,否则只会误入歧途。也只有从整个近代史的大背景出发,才能看清抗日战争的本质,避免在民族矛盾上过于纠缠。

近代以来,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制约和束缚,中国没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在和西方国家的竞争中完全处于下风,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而同样属于中华文化圈的日本,在西方国家面前更是不堪一击,但是出于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日本较早进行了资本主义改良运动,通过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逐渐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力迎来快速发展,最终超过体量庞大的中国,成为东亚第一强国。中国地大物博,国力却非常弱,日本弹丸之地,国力却非常强,再加上日本位于海岛之上,自然灾害频发,民族生存受到极大威胁,这无疑会刺激日本的侵略野心,使得他们和西方国家一样,想要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爆发之后,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也愈演愈烈,为了转移阶级矛盾,日本侵略中国的愿望就更迫切,而且急不可耐了。

189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成功战胜中国,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并且通过《马关条约》侵占了中国的台湾,还获得了大量的赔款,这也让日本的国力进一步增强。经此一役,日本彻底认识到中国已经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不再是日本的对手,这就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从此之后,日本一步步蚕食中国,1931年9月18日通过九一八事变成功占领了东三省,1937年7月7日又通过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想把中国完全变成日本的殖民地,让中国人成为亡国奴。

虽然中国近代以来国力严重下滑,在历次侵略战争中都以失败告终,不断割地赔款,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受严重破坏,但中国毕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再加上各帝国主义都心怀鬼胎,想要独占中国,彼此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所以就在客观上帮助了中国,让中国只是成为了半殖民地,而没有成为完全的殖民地。在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下,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救亡图存出谋划策,甚至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且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日本在战败之后,本应该像德国一样,彻底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但是由于美国的介入,军国主义势力依旧保留了下来,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因此日本一直以来都拒绝承认侵华罪行,甚至想方设法篡改和美化历史。不仅如此,日本反华势力还十分猖獗,反华情绪也十分高涨,这就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因此中日两国之间一直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时不时就会被激化,以至于中日两国人民之间互相敌视和敌对,这完全就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当然,中国人民对日本充满仇恨和敌对情绪是有情可原的,而且完全是由日本造成的,但中国人民应该把这种仇恨和敌对情绪对准日本军国主义以及背后的美国反华势力,而不是对准日本人民。日本在二战之后一直是东亚地区的反华急先锋,这和美国是分不开的。同样,韩国也是东亚地区的反华急先锋,这也是因为美国在背后作祟。美国在日本和韩国都有驻军,所以日本和韩国实际上就是美国的殖民地。韩国比日本还惨,他们在二战中就被日本侵略和占领,结果日本战败了,他们又被美国占领,而且被分成了两个国家,直到现在也没有统一。日本和韩国实际上都处于美国的操控之下,不具备独立主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和韩国的主要反华行为就应该归结于美国,而不是日本人民和韩国人民。即使日本人民和韩国人民中确实存在反华势力,但也并不是主流,更代表不了日本人民和韩国人民。

如果没有美国从中作梗,中日韩东亚三国本应该是团结友好,互利共赢的。而且从人种上来说,中日韩三国人民也都是比较接近的,外形上非常相像。日本入侵中国时虽然被叫作日本鬼子,但也和西方国家真正的“鬼子”不同,只是因为日本和西方国家一样入侵中国,所以中国人把日本人也叫作鬼子。中国人把西方人叫作洋鬼子,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外貌长相和中国人相差很大,尤其是肤色、发色和眼睛颜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跑到中国的地盘上来欺负中国人,像凶神恶煞的鬼一样。当然,把西方人叫作洋鬼子有歧视的成分,即使西方国家历史上侵略过中国,也不应该提倡,对于日本人也是一样。

从文化上来说,日本和韩国在历史上也都深受中国的影响,都是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就连文字也都使用的是中国的汉字,日本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在西方侵略者到来之前,中日韩都是非常团结友好的,日本和韩国也都以中国为尊,以中华文化为荣,紧紧地跟在中国身后,但是西方侵略者一来,尤其是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和韩国之后,日本和韩国就变成了反华急先锋,成为美国在东亚的两条走狗。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当然是令人非常气愤的事,但是大家应该明白,日本和韩国与中国可以说是“同宗同源”的,虽然算不上是一家人,但至少也是亲戚,本来一切都是好好的,就是在西方侵略者尤其是美国到来之后,亲戚之间就反目成仇了,这主要是美国的问题,而不是日本和韩国的问题。只要有朝一日美国被赶出东亚,美国安插在日本和韩国的走狗被赶跑,中日韩就会重归于好,日本和韩国也会重新回到中国的身边,以中华文化为荣。而且,日本和韩国与中国之间是平等的兄弟国家关系,而不是像美国一样,彼此之间是主人和走狗的关系。

中日韩三国近代以来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家三兄弟家道中落,被黑社会欺负,老二心有不甘,向黑社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发家致富了,又发现老大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于是就想取而代之,同时也顺便把老三收拾了,但是老二最终还是打不过老大,被打趴下了,家产也被黑社会趁机霸占了,老三的家产也同样被黑社会霸占了一部分,双双成为了黑社会的走狗,而老大经过一番振作又站了起来,甚至还敢和黑社会对着干,黑社会很不高兴,就给了老二和老三一点好处,让他们专门和老大对着干,于是老二和老三就与老大反目成仇了,黑社会就在一边坐收渔翁之利。只有把黑社会赶跑了,老二和老三才有可能和老大重归于好,而要赶跑黑社会,关键还是要老大够硬气才行,否则老二和老三也是无能为力的。

中日韩目前的关系就是这样,只有把美国赶出东亚,日本和韩国才能重新回到中国的身边,回到中华文化圈中来。而要把美国赶出去,就只有中国彻底强大起来。日本和韩国已经被美国控制,领土上驻扎着美军,所以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也只有中国才能把他们拯救出来。如果不把美国赶走,美国在日本和韩国养的走狗就会一直疯狂反华,破坏中日韩之间的友好团结,而且这些走狗为了获得主人的赏识,还会变本加厉,比美国反华还更厉害,这才是日本和韩国极端反华的原因所在。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对待日本和韩国,不要把他们当成敌人,尤其是不要把日本人民和韩国人民当成敌人,他们和中国人民一样也是受害者,我们要反对的是美国及其在日韩的走狗,是他们让中日韩三兄弟反目成仇,互相敌视的。

话说回来,中日韩三国近代以来之所以被欺负,之所以会反目成仇,根本原因还是封建专制主义制约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自己在资本主义时代落后,被西方国家甩在了身后,所以才任人宰割,并且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挑拨下反目成仇,做出了很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中日韩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本应该是睦邻友好,相亲相爱,团结友好的。虽然日本和韩国现在都没还有摆脱美国的控制,但是中国人民应该认识到,日本和韩国是中国的兄弟,在文化上是同宗同源的,即使他们现在认贼作父,背叛了中国,这也不是他们的本意,有朝一日他们终究是要和中国重归于好的。至于日本,虽然他们在历史上伤害过中国人民,但这主要也不是日本人民的过错,而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错,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应该友好团结,共同反对军国主义以及美帝国主义,只要这样,中日两国人民就一定能摒弃前嫌,重归于好,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的东亚和世界。

只有摆脱美国的控制,重归中国的怀抱,日本和韩国才有希望和未来,否则他们注定是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日本和韩国虽然在美国的恩赐下成为了发达国家,但内部存在很多体制性问题,诸如老龄化和少子化,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等,还出现了很多奇葩甚至是变态的社会现象,这都是在美国占领日韩之后才出现的,也是日本和韩国自己无力解决的,不摆脱美国的控制,日本和韩国就会一直沉沦下去,直至毁灭,这也不是中国想要看到的。当然,中国也存在和日本以及韩国类似的问题,主要是老龄化和少子化,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等,这些问题也可以说是东亚三国的共性问题,但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而且经济体量很大,是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东亚三国之所以都出现这样的问题,从根本上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剥削和压迫导致的,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儒家文化导致的。所以,即使日本和韩国存在一些奇葩和变态的社会现象,中国人民也不应该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来嘲笑和讥讽他们,而更应该抱以同情的态度,尽可能帮助他们早日脱离美国的魔爪,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不再和中国人民为敌。

中日韩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要想真正过上好日子,不仅要把美国赶出东亚,更要彻底消灭美帝国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也只有消灭了美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美国人民也才能迎来更好的日子。虽然在美帝国主义统治之下,美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很高,但这种靠剥削其他国家而来的高水平生活注定是不可能长久的,所以只有消灭了美帝国主义,美国人民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日子,否则同样也是不可持续,没有未来的。

2022年7月7日

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更不是回归传统文化

自从1840年被西方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被迫拉开近代史大幕之后,中华民族遭遇了空前的民族危机,深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甚至差一点亡国灭种,但是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带领下,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人民实现了人民解放,不过这也远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我们最低的目标和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高的目标和追求则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实现共产主义,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现代化,一切都是空谈,不仅实现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还很有可能倒退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次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所以,中国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现代化,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防能力。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人民的现代化,是为了人民而实现现代化,而不是为了资本家。如果现代化不是为了人民,并且依靠人民,那么这样的现代化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真正成功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模仿西方国家,搞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

西方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现代化,并不代表中国也可以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如果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能让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话,国民党当初就不会节节败退,被赶到台湾去了,共产党也就不可能取代国民党了。正是因为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所以人民才选择了共产党,抛弃了国民党。因此,如果共产党也选择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话,最终的结果就只能和国民党一样,被人们抛弃,被历史抛弃。

恰恰是因为西方国家通过资本主义实现了现代化,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就更不可能也通过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了,因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就是通过剥削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而实现的。中国要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仅不可能剥削西方国家,而且只会被西方发达国家剥削得更厉害,即使能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时代取得了领先,但并不代表他们能一直领先下去。恰恰是因为他们在资本主义时代处于领先,他们在社会主义时代就必然会处于落后,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所决定的。到了社会主义时代,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模式将失去竞争力,无法继续维持,就好比在资本主义时代,中国的封建主义模式也失去了竞争力,最终无法继续维持一样。因此,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全盘西化,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而且将来必然会失败的邪路。

中国在资本主义时代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不可能再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实现反超。同时,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再走到回归传统文化的老路上去。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实现对西方国家的反超,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因此通过回归传统文化来实现现代化就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然而,有的人为了否定全盘西化,却提出了要回归传统文化。首先,反对全盘西化当然是正确的,但提倡回归传统文化就走向了另外一个错误的极端。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可以用来助力于现代化,但中国在资本主义时代落后于西方国家,恰恰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束缚,是因为封建专制主义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中国才在资本主义时代落后了,又在西方国家入侵之后遭遇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是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才实现的,而不是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实现的,如果一直固守保守落后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说不定已经亡国灭种了。

所以,即使传统文化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也只能批判地继承,而不是把传统文化又请回来,如果这样的话,中国不仅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反而有可能退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比全盘西化的结果好不到哪儿去,甚至可能还不如全盘西化。

反对全盘西化,也不是用回归传统文化来反对,全盘西化背后的矛盾是中西之间的矛盾,回归传统文化则是古今之间的矛盾,我们不能用古今矛盾来否定中西矛盾,当然同样也不能同中西矛盾来否定古今矛盾,也就是不能用全盘西化来否定回归传统文化,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矛盾,并不存在对立关系。要反对全盘西化,也要以当今的社会主义制度来反对,而不是用过去的传统文化来反对。同样,要反对回归传统文化,也要以当今的社会主义制度来反对,而不是用全盘西化来反对,然而的人为了反对回归传统文化,就支持全盘西化,这同样也是错误的,站不脚的。

中西之间是空间上的对应,古今之间是时间的对应,不能用时间上的对应来否定空间上的对应,也不能用空间上的对应来否定时间的对应。也就是说,不能超越时空的间隔来强行进行对比,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也并不是只能在全盘西化和回归传统文化之间二选一,不仅不能二选一,而且一个都不能选,因为这两种模式都是错误的,都走向了极端,违背了唯物辩证法。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如果走全盘西化的邪路,或者走回归传统文化的老路,最终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反而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与现代化渐行渐远。

当然,虽然全盘西化和回归传统文化都是错误的,但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西为中用,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具体地说,就是要辩证地看待古今中外的一切事物,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一样。当然,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肯定是占主要地位的,否定是次要的,而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否定是主要的,肯定则是次要的,因为这两种都是注定要失败并且被淘汰的,或者已经失败并且被淘汰了。

因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切合理有用的东西,来补充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助力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是将这些合理有用的东西完全拒之门外,这无益于中国的现代化,反而会影响和阻碍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一切合理有用的东西,才是对待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也才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2022年7月3日

高考用表面上的公平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公平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普通高等学校主要指的是大学、学院、专科学校等院校,一般合称为大专院校。也就是说,高考就是大专院校的招生考试,“高”指的是普通高等学校,而不是指高中。当然,高考的“高”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高中生,因为只有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人才能参加高考。但是,不能把高考等同于高中毕业考试,高中毕业考试专门有另外的考试,也就是会考。只要通过了会考,即使不参加高考,也能拿到高中毕业证。不上大学的人,也只需要参加会考就行了,不用再参加高考。

高考和会考两种性质不同的考试,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具有淘汰性质,而会考则是水平性考试,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就能通过,不存在选拔和淘汰的问题。所以,会考主要是看成绩,高考主要是看排名,当然排名也是通过成绩来确定的。

简单地来说,高考就是通过成绩排名来进行选拔,以确定哪些学生可以读大学,哪些学生又可以读好大学和好专业,主要的选拔标准就是成绩,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分数的高低。在其他条件都差不多,并且都填报了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的情况下,分数更高的学生就能被录取,分数比较低的学生就可能被淘汰,只能调剂到其他专业,或者彻底落选,没有大学可上。既然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就必然会有人被录取,也必然会有人落选,如果每个人都有大学可上的话,也就用不着选拔了。当然,由于有学校和专业的差别,即使未来所有人都可以上大学,也还是免不了有选拔和竞争。

考试最重要当然就是公平,对于作为大专院校选拔性考试的高考来说,公平就更为重要了,甚至可以说是高考的生命线。如果不能保证公平,高考就将失去大家的信任,也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在很多人看来,高考也确实是非常公平的,因为高考的主要标准就是成绩,而高考通过严密的组织安排,无论是在考试还是阅卷以及录取阶段,都能有效地防止各种作弊行为,因此也就能保证一定的公平,确保考生之间是公平竞争,只以分数来一较高下。

虽然高考从形式上来说是公平的,有效地防止了各种作弊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就是真正公平的,只看分数的选拔模式,看似是公平的,实则还是充满了各种不公平。也就是说,高考其实也只能保证相对的公平。当然,要想通过高考来做到绝对的公平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世界上也不存在绝对的公平。除了只能保证相对的公平之外,高考的最大的问题是用表面上的公平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公平,让人们误以为高考是真正公平的,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高考这样的选拔模式,也接受了实际上的不公平。

之所以说高考不是真正公平的,反而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公平,一方面是因为高考制度也存在一些漏洞和问题,比如说一些加分政策在客观上就是不公平的,一些省市自主命题和一些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存在不公平,还有一些大学的不同地域录取比例差别很大,也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诸如此类的一些漏洞和问题,让高考的公平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虽然高考的存在给了一些寒门子弟通过寒窗苦读,考上好大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寒门子弟,尤其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要通过高考和城里的学生,尤其是豪门子弟竞争是很困难的,虽然他们可以通过高考获得和这些人同场竞技的机会,但是能竞争得过的始终还是少数,因为他们方方面面的条件和资源都不如别人。最关键的是,即使他们赢了高考,考上了好大学,也很难真正赢得人生。也就是说,即使高考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但真正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始终都是少数,这也就意味着表面上看似公平的高考,实际上还是不公平的。

人们认为高考是公平的,一大前提就是能通过高考考上好大学,然后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事实证明,想通过读好大学来改变命运是越来越困难,越来越不可能的了。在当今社会,即使考上了好大学,要想彻底改变命运也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那些出身非常低微,起点非常低的人,才有可能通过高考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主要也是因为他们的起点比较低才能有如此大的变化。既然大多数人都不能再通过高考彻底改变命运,这就说明高考不再是公平的,也越来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高考考上好大学来改变命运,这也只是特殊时期的特色现象罢了,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建设和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所以很多人就能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阶级固化的形成,人才的已经越来越廉价,而且在当今的大学教育环境之下,读完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因而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问题就出在阶级固化上,阶级固化一旦形成,家庭出身就成为了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最大因素,因此高考也就变得无足轻重,类似于鸡肋了。家庭出身好,有权有势的人,即使不参加高考,不读好大学,也同样可以过上好日子。而那些家庭出身不好,没权没势的人,即使寒窗苦读,考上了好大学,也很难过上真正的好日子,只是比不读大学要好一点儿罢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考表面上看起来再公平也没有意义了,不可能真正确保公平。

事实上,高考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还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公平。高考的制度模式让大家误以为高考是公平的,于是大家就都全力以赴为高考而努力奋斗,结果到头来还是很难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有人就对高考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但是由于高考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比较公平的,所以别人就会说不是高考不公平,而是有的人还不够努力,这就用所谓的不够努力来掩盖高考的不公平。但是如果高考确实是不公平的,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因为高考表面上看起来是公平的,于是大部分人都还是围绕着高考转来转去,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代价,但最终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很多人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而且找不出高考的问题,就只能从自己或者别人身上找问题了,但找来找去终究是找不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因为问题就出在高考本身,高考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而且用表面上看似公平的制度模式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公平。所以,要想达到真正的公平,就必须跳出高考这个框框,如果还是在这个框框中兜圈子,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公平的。

当然,有人会说,高考虽然确实有一些问题,也不是那么的公平,但也找不出比高考更公平的方式了,所以就只能勉强接受高考这样的选拔模式,否则只会变得更不公平。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如果没有高考的限制,大学招生确实很有可能会变得更不公平,寒门子弟甚至都没有机会再改变命运了,高考至少还能给他们一线生机。但是,这也并不是维持和保留高考制度的理由,而且也并不是不存在比高考更公平的模式,不过问题的关键已经不是招生制度合理不合理,公平不公平,而是由于阶级固化,读大学已经很难再改变命运了,因此即使能保证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也是没有意义的了。

也就是说,问题已经不是高考公平不公平了,而是整个教育制度,以至于整个社会公平不公平了。高考公平也好,不公平也罢,都无法改变读大学很难再改变命运的事实,问题已经超出了高考的界限,不是高考本身能解决的了。既然如此,不论是对高考进行改革,还是换一种招生制度,都无济于事,不仅解决不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反过来说,恰恰是因为社会上的不平等,才导致了教育上的不平等,以至于高考已经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问题从来都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只局限于教育层面,是不可能真正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问题的,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从阶级固化的角度入手,解决了社会上的不平等,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教育上的不平等。只要社会上的不平等问题解决了,教育上的不平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也只有社会上的不平等问题解决了,教育上的不平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否则都是无济于事的,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还会越来越严重。

等到教育上的不平等问题解决了,是继续采取高考的招生制度,还是别的什么招生制度,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当然,高考虽然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公平,但应试教育的方式却是违背教育本质的,也不符合社会的实际要求,因此在教育上的不平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之后,就不应该再继续保留高考制度了,而应该采取更符合教育本质和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和招生制度。

2022年6月30日

大逆不道还是合理反抗?——论乱伦

在古代社会,乱伦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罪行,一旦坐实就会被处以极刑,因为乱伦直接触动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这是封建统治者不能容忍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乱伦也是严重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虽然不一定会触犯法律,但也会为人所不齿,甚至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很多人一听到乱伦这两个字,往往也都会嗤之以鼻,甚至当成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从字面上来说,乱伦就是乱了伦理关系,而伦理关系主要是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基本人伦关系为代表的长幼尊卑的关系。广义上,一切扰乱了伦理关系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乱伦,而狭义上,乱伦主要是指在性关系方面扰乱了伦理关系。在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统治之下,只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合法婚姻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他的性关系都是不被认可的,乱伦的性关系就更加为社会所不容了。

乱伦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和自己的合法配偶之外的异性亲属发生性关系,比如说父女、母子、兄弟姐妹、公公儿媳、岳母女婿以及兄弟姐妹的配偶之间。由于公公儿媳和叔嫂乱伦的例子比较多,所以很多文学作品都有涉及,比如说《红楼梦》中宁国府的仆人焦大就曾骂道:“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扒灰指的就是公公儿媳乱伦,宁国府的贾珍就和他的儿媳秦可卿发生了乱伦,秦可卿也因为乱伦的事情败露而上吊自杀了,养小叔子则指的是叔嫂乱伦。另外,在《水浒传》中,武松和潘金莲之间也是叔嫂关系,只不过是潘金莲一心勾引武松,而武松却严词拒绝了,两人实际上并没有乱伦。在《东周列国志》中,还有“上烝下报”的典故,说的是卫宣公先是和他父亲的姬妾夷姜乱伦,生下了公子伋,后来又娶了本该嫁给他儿子公子伋的宣姜,生下了公子寿和公子朔,而由于宠爱小儿子公子朔,卫宣公最后还派人暗杀了公子伋,公子寿也为了保护公子伋而死。上烝指的就是男性晚辈和女性长辈乱伦,下报则指男性长辈与女性晚辈乱伦,而卫宣公两样都占了,于是就有了上烝下报这个专指乱伦的成语。

由于有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在前,除了封建统治者,在很多平民百姓看来,乱伦也是不好的,一个“乱”字也充分表明人们对于乱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乱”字的意思就是说,本来各种伦理关系都是好好的,结果非要有人去扰乱这些关系,这当然就不对了。但是,如果这些伦理关系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对的,或者说有问题的,那么乱伦还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吗?

就好比“造反有理”这句口号,在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看来,这当然是大逆不道的,造反也是毫无道理的,但是封建统治者压迫和束缚人民,人民起来反抗和造反有什么不对呢?因此,对于深受压迫和束缚的人民来说,造反恰恰就是有理的。当然,造反从词性上来是一个贬义词,是封建统治者的用语,人民应该用革命才恰当,而革命无疑是有理的。同样,乱伦也是封建统治者的用语,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乱伦,在被压迫和被束缚的人民看来就应该恰恰相反。

乱伦实际上就是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反抗,也就是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因此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虽然很多乱伦的人都只是为了发泄和满足的自己的性欲,而这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性欲是人的正常生理欲望,也是人类繁衍的生理基础,凭什么要用伦理关系来限制人们的正常欲望呢?就算以发泄和满足的自己的性欲为目的的乱伦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只要是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上,社会和其他人又有什么资格强加干涉呢?甚至还要以此为借口剥夺当事人的自由和生命。

而且,伦理关系是建立在婚姻不自由的前提下的,封建社会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是不能自己做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要想和自己真正相爱的人在一起往往是不太可能的,历史上也不乏彼此相爱的男女,因为受到各种伦理关系的限制,无法合理合法地在一起的例子,最终只能压制自己的情感,抱憾终身,这不正是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对人的压迫和束缚吗?反抗这样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又有什么不对呢?乱伦为什么就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呢?

既然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是封建统治者压迫和束缚人民的思想工具,那么扰乱伦理关系就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很多人还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没有对乱伦形成正确的认识,一味地加以排斥和否定。当然,支持乱伦并不是说要大家去乱搞男女关系,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而是让大家意识到所谓的伦理关系是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产物,从根本上说则是私有制的产物,是封建统治者用来压迫和束缚人民的思想工具,既然如此,乱伦客观上就是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对人的压迫和束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很多人还是秉持和封建统治者一样的立场,把乱伦看成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这就在客观上维护了封建思想,很多人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再说回到伦理关系上来,婚姻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一直存在下去,所以也就并不是什么永恒的东西,而那些附着在婚姻家庭之上的各种伦理关系当然也会随着私有制的灭亡而灭亡。如果伦理关系都不复存在了,还有什么伦理关系可以乱呢?还有什么乱伦可言呢?在原始社会,就不存在婚姻家庭,也不存在各种伦理关系,人们之间的性关系也毫无禁忌,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婚姻家庭和伦理关系不复存在之后,人们之间的性关系也将毫无禁忌,完全自由自在,不受他人干涉。也只有这样,每个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独立而自由的个体。

所以,乱伦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统治者的合理反抗。人们应该摆脱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解放思想,正确看待乱伦,不要一看到这两个字就嗤之以鼻,避之唯恐不及,这两个字也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没有那么恐怖和吓人。当然,在婚姻家庭和各种伦理关系尚存的当今社会,人们还是应当恪守不乱伦的道德底线,否则不仅会影响个人声誉和家庭关系,还会给其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另外,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出发,禁止乱伦也是有意义的,不过也只是局限于近亲结婚上。

大家应该明白,伦理关系和婚姻家庭一样,只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不是什么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总有一天会突破这些伦理关系的限制和束缚,真正实现性的解放。到了那个时候,就不会再有什么伦理关系来限制和束缚的人们的性行为,人们也才真正理性平和地看待自己正常的性欲,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是被各种伦理关系所限制和束缚,以至于都不敢光明正大地承认自己的性欲,进而导致心理和人格扭曲。

最关键的是,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是封建统治者压迫和束缚人民的思想工具,尽管其中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但我们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反对一切封建思想的糟粕。也就是说,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支持什么,我们就要反对和抵制什么;而封建统治者反对和抵制什么,我们恰恰就要提倡和支持什么,当然这也不是完全绝对的。比如说造反和乱伦这样的事情,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但是在人民看来,这些事情就是有理的,应该支持的。至于所谓的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要在批判的基础上来继承,而不是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者早已经被推翻,但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依旧很大,而且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封建思想的巨大影响,甚至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了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成为了思想上的奴隶,主动维护各种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结果却是加深了封建思想对自己的压迫和束缚,如果有人提出异议的话,他们还要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来维护这些压迫和束缚自己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认为提出异议的人是大逆不道,道德败坏,这才是十分可怜可悲又可恨的事情,更足以见得封建思想对人的压迫和束缚之深之重。

2022年6月29日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很多老师和家长鼓励和督促孩子好好学习的常用口号,这句口号也确实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很多孩子都在这句口号的号召下,怀着通过知识改变个人命运的美好愿望,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取得了好成绩,考上了好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但是问题来了,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取得了好成绩,考上了好大学,一个人的命运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与众不同吗?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知识确实是可以改变命运的,现实中也确实有过不少通过知识改变个人命运的例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恢复高考制度之后,一个人要是能考上大学,命运就很有可能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所谓的人中龙凤,和其他没有读过大学的同龄人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会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的主要原因所在。

不过,以前知识能改变命运,并不代表现在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尤其是像以前一样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阶级固化的形成,知识改变命运已经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虽然也还是有一些知识改变命运的个例,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即使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也是非常有限的。

随着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的不断推进,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变成了平民教育,甚至变成了一门生意。在大学扩招以前,招生名额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考上大学,这一小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考上大学之后,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人生走向。而在大学扩招以后,招生名额大幅增加,要考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虽然顶尖大学的竞争依旧很激烈,但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大学生的整体水准也在不断下降,以至于出现大学生遍地都是,就业十分困难的现象,所以很多大学生不得不继续深造,通过读研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随着考研热的出现,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通过读大学来改变命运也是越来越不可能的了,知识改变命运也渐渐变成了一句空话,甚至是骗人的话了。很多学生努力奋斗,考上了大学,结果到了大学却感到非常失望,在学校里也没能学到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毕业之后找工作也困难重重,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收入甚至还不如那些没读过大学的同学,即使找到了好工作,面对高房价也无能为力,改变命运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很多人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以前通过知识就能改变命运,而现在却很难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了,是因为学的知识不一样了,还是因为教育质量下降了?虽然不可否认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知识之所以不能再改变命运了,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知识本来就不能真正改变命运,以前通过知识能改变命运,那只不过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现象罢了。其实在大多数时候,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都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都是不可能的,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能真正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也不一定是完全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

在讨论知识能否改变命运之前,首先应该搞清楚的是为什么要改变命运。既然要改变命运,那肯定是因为命运不好,如果命运很好的话,还有什么必要去改变呢?那么是不是所有人的命运都不好,都需要改变呢?当然不是,有的人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出生就跑在了别人的前面,甚至起跑线就是别人的终点线,这样的命运还有什么好改变的呢?只有那些一生下来命运就不好,在起跑线就输了的人,才需要改变命运。有的人一生下来命运就没有别人的命运好,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命运和别人一样,甚至比别人更好的话,还用得着改变命运吗?既然用不着改变命运,那么知识能否改变命运,或者能否通过其他的什么东西来改变命运,就并不重要了。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出身,如果家庭出身好,根本就用不着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如果家庭出身不好,要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也是不太可能的,也只有极少数天赋异禀,刻苦努力的人才能做到,而且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由于很多人的命运都不好,又不能从出身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就只能期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再加上之前有过一些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于是很多人也都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即使不能完全彻底改变命运,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也是好的。但问题是,如果通过知识就能改变命运,那出身岂不是就不重要了?如果出身并不重要的话,那为什么又有很多人的命运不好,远不如别人,还需要通过知识来改变呢?

由于出身就已经提前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命运,所以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显然就是一个伪命题,是不成立的,人们只是出于改变自己命运的美好期望而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只不过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期望着能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除了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之外,他们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来改变命运,但又不甘心认命,就只能抓住这一根仅有的救命稻草,即使救不了命,也不至于彻底绝望。高考也就是这一根救命稻草的化身,虽然高考不能保证公平,而且高考的存在恰恰掩盖了背后的不公平,但高考在形式上至少是公平的,能让广大人民接受。只有当人们发现通过高考其实也难以真正改变命运之后,才会慢慢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说法产生质疑。高考和古代的科举实际上是一回事,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然后就老老实实地寒窗苦读,不要去搞一些歪门邪道,虽然也确实有一些人通过高考或科举改变了个人命运,但那也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是不可能真正通过高考或科举而发生改变的,否则高考和科举就会不复存在了。

要改变命运,关键并不在于知识,知识只是改变命运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仅仅通过知识就想改变命运也是不切实际的。要想真正改变命运,只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之后,人人平等,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彼此公平竞争,那么也就不需要再改变命运了,也就是说不需要高考这种看似公平却完全不公平的招生制度,也不需要再接受违背教育本质的应试教育了。如果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无论是通过科举还是高考,亦或是别的什么教育制度和招生制度,广大人民都不可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会在应试教育上耗费太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也想不明白问题到底在哪。

当然,即使知识不能真正改变命运,但也不代表知识就不重要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一切人类的智慧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要能真正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学习知识是很有必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不能只为了学习为学习,学习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使用知识,也就是要学以致用,如果学习了知识却不使用,或者不会使用,那也是没什么意义的,也只有做到了学以致用,才能算真正学会了知识,并且才能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知识,以飨后人。

2022年6月24日

做一个无父无君之人

在封建社会,忠孝是两项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忠就是忠君爱国,孝就是孝顺父母。忠和孝其实是一回事,说白了就是无条件服从,在家庭内部要无条件服从父母,在国家内部要无条件服从君主,孝也是为忠服务的,归根结底就是要所有人都无条件服从君主,做君主的奴隶。每个人都有父母,而君主就是全国人民的君父,既然无条件服从父母是合情合理的,那么无条件服从君父当然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所以,很多封建统治者都提倡“以孝治天下”,目的就是通过推崇孝道来培养人民忠君爱国的奴隶意识,以便于顺利地剥削和奴役人民。

忠孝文化就是封建统治者奴化人民的工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封建糟粕的集大成者。古时候,很多人都把忠孝当成人生的最高追求,把那些能做到忠孝两全的忠臣孝子当成道德楷模。正所谓“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就是封建社会提倡忠孝文化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人不忠不孝的话,就会被世人唾弃,在社会上难以有立足之地,甚至还会被封建统治者严惩。不忠不孝,无父无君也是极具杀伤力的道德批判利器,足以将一个人骂的体无完肤,一文不值。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由于薛综说汉朝“天数将终”,又说曹操“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认为刘备和曹操相争是以卵击石,诸葛亮就斥问“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诸葛亮又说“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曹操世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而薛综作为汉臣,不仅不讨伐曹操,反而为曹操说话,说曹操是天命所归,于是诸葛亮就骂薛综是无父无君之人,薛综则“满面羞惭,不能对答”。诸葛亮搬出了忠孝的招牌,斥责薛综是无父无君之人,薛综就无言以对了。由此来看,由于忠孝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封建社会中,无父无君确实是一个杀伤力极大的道德批判利器,任何人都是难以招架的,一旦被扣上了无父无君的帽子,在人前就抬不起头来了。

忠孝文化是封建社会的思想糟粕,是封建统治者奴化人民的工具,而封建社会早已经被推翻,在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不应该再推崇这种奴化人民的反动思想,反而要号召每一个人都做无父无君之人,抵制所谓的忠孝文化。然而,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把忠孝两全,尤其是孝道当作立身之本和最高追求,还有人不遗余力地鼓吹忠孝思想,并且肆意对他人进行道德批判和道德绑架,这是很不应该的。

在封建帝制被推翻之后,皇帝没有了,所以忠君也找不到对象了,现代人也都成了“无君”之人。当然,皇帝没有了,但是国家还存在,而且人民的国家已经取代了封建统治者的国家,因此爱国还是有必要的,不过爱国也是有前提的,人民要爱国,首先国要爱人民,如果国家都不爱人民,甚至是剥削压迫人民的,那这个国也不值得人民来爱,而是应该像封建社会一样被推翻的。另外,爱国也并不是永恒的,因为国家是私有制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一旦私有制被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矛盾不复存在了,世界实现了大同,国家也就不存在了。国家都没有了,还爱什么国呢?不过,国家的消亡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在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同样,家庭也是私有制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也会随着私有制的灭亡而灭亡。家庭灭亡了,也就不存在父母这个角色了,那么也就不需要再孝顺父母了。父母都没有了,还孝顺谁呢?在没有家庭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由社会抚养长大的,而不是在家庭中长大的,不再依赖父母而生存,因此也就不需要家庭和父母了。当然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还是有父母的,这是谁也不能回避和否认的。而且即使家庭灭亡了,人在生理关系上也还是存在父母的,只是在社会关系上不存在父母了。

在当今社会,虽然家庭依旧存在,父母的角色也依旧存在,但这也不代表每个人都应该做大孝子,要无原则、无条件地服从父母。人们应该冲破封建社会愚孝思想的束缚,做一个真正的无父无君之人。当然,做无父无君之人并不是不爱父母,更不是不要父母,而是要打破封建家长制,破除人身依附,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来尊重和敬爱父母,而不是对父母百依百顺,无条件地服从,做父母的奴隶。现代社会是人人平等的,父母和子女当然也应该是互相平等的,不能说父母养育了子女就高人一等,更不能延续封建社会的长幼尊卑,伦理纲常那一套,用愚孝思想来压迫和束缚子女。

忠孝文化也是封建礼教伦理纲常很重要的一部分,三纲分别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也就是忠,父为子纲也就是孝。三纲实际上就是封建社会君权、父权、夫权对于人的压迫和束缚,而号召大家做一个无父无君之人,实际上就是要大家推翻君权、父权、夫权对于人的压迫和束缚。对于女性来说,他们还应该做“无夫”之人,这也不是说让女性不要结婚,不要嫁人,不和男人谈恋爱,而是说女性不应该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成为丈夫的附属,无原则、无条件地服从丈夫,而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丈夫结合,相亲相爱,互相尊重。

在当今社会,皇帝已经没有了,人们基本上可以做到“无君”,但有的人头脑中还存在精神的皇帝,依然是“有君”之人,这主要是封建残余思想造成的。另外,由于当今社会婚姻和家庭依旧存在,大多数人还是要结婚生子,要在家庭中生存,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所以人们也不能真正做到“无父”和“无夫”,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婚姻和家庭都不存在了,每一个人都成为独立而自由的个体,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无君无父无夫,摆脱一切束缚和压迫。

即使现在不太可能真正做到“无父”和“无夫”,但人们也应该建立“无父”和“无夫”的意识,摆脱对于父母和丈夫的无原则、无条件的服从,建立一种互相平等的人际关系。当然,要想真正摆脱父权和夫权,前提还是要实现经济独立,也就是自己能养活自己,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还要依靠父母和丈夫生存,那就很难做到“无父”和“无夫”了。而且,要让全体人民都成为无君无父无夫之人,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只有通过消灭包括婚姻家庭制度在内的一切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有可能做到。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每一个人都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不用依附于任何人而生存,才能真正成为无君无父无夫的独立而自由的人。

2022年6月21日